淺談保護自己防家暴

分享至...

家庭暴力因應與處理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副理事長、福慧基金會社工督導、屏科大兼任講師 廖靜薇社工師

筆者從民國 90 年開始幫家庭暴力加害人上認知輔導教育課程至今,也擔任某縣市家庭暴力高危機會議的委員,看到台灣家庭暴力隨著世代不同有不同的型態,早期通報的家庭暴力案件大多是傳統男尊女卑的婚姻暴力或是兒虐,現在通報的家庭暴力案件則有多種樣貌,有子女對尊親屬、有再組家庭、有男女朋友、有同居關係、有手足之間、有大學男女朋友等等。

尤其在家庭暴力高危機會議中常通報家庭暴力的案件類型很多是男女雙方都各自都曾有多段親密關係,可能因為速食愛情、經濟依賴、兩方或其中一方情緒控管困難,不僅無法一起生活,還產生嚴重暴力事件,這也顯示現代人經營親密關係的困境。

筆者在大學授課,在講授家庭暴力課程時,每一次都會有學生詢問家庭裡的家暴事件該如何因應與處理,在台灣家庭暴力事件在很多角落還是常見的,在任何職業都可能會發生家暴事件、同性家庭也會發生,它不是在特定職業、特定族群才會發生,只是有無進入通報系統。

台灣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與文化,因為教育普及、女性權益抬頭、女性獨立生活能力增加等等,雖然已改善很多,但仍有殘存;另外現代生活的各種經濟、人際、工作等壓力,也會促使家庭成員關係緊張;那還有現在網路科技的誘惑,透過網路認識其他人而影響伴侶情感的衝突事件也越來越多,所以現在家庭暴力事件的樣貌更為複雜。

學習如何降低家庭壓力、改善家庭衝突議題、珍惜彼此的信任與情感是現代人需要學習得的,如果不慎發生家庭暴力事件,也需要學習如何因應與處理,筆者就以下幾個面向提供建議,供讀者參考:

慎選對象,遠離暴力

謹慎選擇親密伴侶,在交往初期,如果交往對象曾出現過暴怒或是暴力行為,即使在暴力行為後曾經道歉,但是罪惡感是很容易隨著時間消失,一個成年人的個人特質是困難在一夕之間改變的,故建議要仔細思考是否適合再繼續交往,另外也需要留意第二次暴力行為的再發生。在實務工作過程,常發現在交往過程,對方就出現暴力行為,但有些情侶仍然還是進入婚姻關係,被毆打的一方在情感蜜月期時認為對方可能改變,通常會動手出拳打親密伴侶,這樣的情緒失控及暴力特性可能非偶然發生,不會只會出現一次而已。

穩住情緒,降低傷害

在面對暴力事件當下,避免再用言語激怒對方,保護自己,降低傷害,同時並思考如何離開暴力環境的安全計畫,搜尋可以提供支持協助的親友或是尋求社福中心的協助或是直接撥打 113,都可以獲得專業協助及建議。

專業協助,改變互動

如果家庭互動關係緊張,想要改善與維持,目前每個縣市都有很多心理諮商所,可以去詢問諮詢有關親密關係或家庭關係調整的自費諮商細節;如果是家庭或親密關係中已經發生了暴力事件,不管是否有進入通報系統,需要專業協助時,都可以詢問當地家暴防治警局或是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該縣市有關家庭暴力相對人服務方案的相關細節,必要時可以提供免費的親密關係或家庭關係介入服務;如果透過 113 通報系統或是直接在警局報案,已經進入司法體系,建議可以和負責的家暴防治中心保護性社工合作,如果有需求,保護性社工也可以連結免費的諮商服務資源。原本來自不同的家庭及成長背景,一起生活,彼此之間就非常可能會產生一些關係緊張或衝突事件,透過專業協助,來改變互動關係,也許還是可以繼續一起攜手實現當初彼此對於幸福關係或家庭關係的美好藍圖。

信任支持,珍惜關係

現代的社會透過網路認識,產生很多速成的婚姻關係或親密關係,來得快,有時結束也快,相愛容易,相處難,彼此都帶著各自的故事,在剛開始交往時,容易去呈現或是尋找彼此相同的部分,覺得彼此有共鳴,但一旦開始深入交往或是一起生活時,在生活中就自然而然會出現相異之處,如何學習把在生活中出現的不同都視為是相互瞭解的機會,因為透過生活中的不同,我們才有機會真正的了解對方的想法及習慣,也才可以學習相互包容與尊重。

壓抑或是隱藏或是漠視彼此的不同點,是一種關係上的假象,容易累積情緒與衝突,也困難建立信任與支持的親密關係,所以用心去發現對方的不同,然後學習欣賞,體會信任與支持的美好,好好珍惜一段關係,記得下一個不見得更好,因為自己在親密關係的緊張與衝突沒有處理好,快速再投入另一段情感,都是容易重蹈覆轍的。

最後還是期待讀者彼此都能珍惜、善待及尊重對方,感情也許會改變,但是我們可以不動手、不惡言、不施暴。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