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是夫妻也是隊友的你們:愛之語(三部曲)

分享至...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忘了起初的愛?

在二部曲裡我們提到投射效應對夫妻關係的影響,我們回頭來檢視自己在成為父母關係時,是否忘了最初的愛?就是兩人一開始還不是父母關係,是最早相愛的關係,以至於今天會走到父母關係。

愛情銀行

常聽到人說夫妻間的愛情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消耗掉,可是這些生活必須品是很珍貴的,如果沒有好好調理,恐怕也沒有美滿的家庭而言。美國心理學家 Willard Harley 提出愛情銀行/帳戶這概念,認為在感情關係裡的交互作用就像是「存款」與「提款」一樣,提到的「存款」就是指對關係有益處的事,能讓彼此感到開心、對關係是加分的。例如:說一句讚美或欣賞另一半的話。「提款」指的是使關係降溫或破壞的事,使對方感到被批評或受傷的,對關係是有毒的。例如:抱怨另一半沒有做什麼,或是拿另一半和他人比較優劣。

管理好愛情帳戶有幾個要件:管理關係戶頭是雙方的責任。帳戶不能只有一方存錢,另一方一直花錢。有捨才有得。只存錢而不會花錢的守財奴在關係裡也不會得到滿足,偶爾對另一半「任性一下」或在有衝突時藉此學習如何更認識對方需求,在帳戶裡有些必要的支出是免不了的。存款的來源主要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如回家路上順手帶對方喜歡吃的食物、工作休息時發通簡訊關心問候對方、不經意的擁抱等,這些小事日積月累就能為關係累積一筆可觀的財富。適時且適度的找出財務漏洞。當某一方感覺到餘額不足時,那就是警訊,就須要和另一半約個時間面對面聊聊。因為消耗存款的兇手有時候並不明顯,例如:疲累時承受的孤單、忽略感受、或貌似玩笑的貶低性言詞、約定好的事情沒有遵守等。

有人以為老夫老妻還要什麼存款,日常簡單平凡生活就很好,在工作、婚姻及教養總是試著找到最佳平衡,關係是很真實的,一旦沒有「刻意存款」、「預防勝於治療」,提款的殺傷力不知不覺越來越大,最後關係破產就後悔莫及了。

共親職(co-parenting)

所謂共親職(co-parenting)是指爸媽共同分擔照顧教養孩子的責任。這在離異家庭也同樣適用,因為爸媽不住在一起,已無夫妻連結,但孩子仍是爸媽心頭肉,需要爸媽有共識的配搭才能照養好。

在親職講座裡,在座 30 位家長萬紅叢中一點綠,看到一位爸爸出席講座。夫妻一起參與的美景讓人稱羨,其中有位媽媽就分享她們家爸爸覺得教養是媽媽的事,他只要好好工作就好,所以看到有爸爸一起來,就憧憬有一天她家爸爸也願意出席,共同來學習如何優質教養,而不是她自己獨攬大任,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講座結束後,我看著媽媽挽著爸爸的手一起走出校園,我相信他們願意在假日來場「講座約會」,必定也得到了滿滿的收穫。

越能共親職的父母,不管是婚姻關係滿意度或親子關係都是好的,當親子關係好時,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也會是正向的。由此而知,孩子在家看到父母有好的互動會有較多安全感,進而延伸到學校人際關係鐵定是加分的,他較不會易妒或是惡意待人,他較能夠理解他人感受和適度表達己見。

最近和一位媽媽聊起家裡爸爸和兒子間的衝突,他們都認為媽媽選邊站,媽媽希望父子關係良好,結果夾在中間成為夾心餅乾。當我建議媽媽試著先去同理爸爸情緒時,媽媽停了下來反省花很多時間在理解孩子,但對另一半的期待卻是:已經是大人了,應該要自己控制言行舉止才對。這樣的期待對爸爸並不公平,因為爸爸也需要被同理和理解。我相信這家庭進入到共親職的學習裡,很多問題都會減少,爸爸能被媽媽接納,而爸爸也能試著安心地和兒子適當互動,這樣的正向循環才是所有家庭的最佳選擇。

愛之語

該怎麼樣走到共親職的美好境界呢?透過婚姻治療師 Gary Chapman 提出的愛之語,套入共親職的祕訣給大家參考。

愛之語-1
愛之語-2

無論是愛情帳戶或是愛之語在關係裡都是好的,比較為難的就是當關係已經破損或破產了,又該怎麼復原關係呢?請記得,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也要學習怎麼去對待他人,對待另一半就如同對待自己一樣,愛人如己,你一定不希望動不動就被自己冷嘲熱諷或是忽視拒絕。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