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失落?淺談悲傷輔導(1)

分享至...

【家人健康】

基隆教會新禾之家傳道∕師母 蔡璧光

人的一生當中,會遭遇到各種不同的失落,但是哀傷時間可以多久?

人的一生當中,會遭遇到各種不同的失落,舉凡搬家、畢業、轉學、失戀、失業、離婚、失婚、親人離世等,都會帶給人心中很大的衝擊,若是能正向地面對失落帶來的悲傷情緒,就能夠健康地往前行,反之,若漠視或壓抑失落後的情緒,將會影響未來性格的發展,因此了解失落帶來的悲傷反應,並且正確地去面對它,就格外地重要。

舉例來說,有一位中年男士喪偶,他因為走不出妻子離世的傷痛,天天借酒消愁,散盡錢財,也無力照顧三位年幼的孩子,之後,孩子們被送去由其他的親屬撫養長大,等到自己晚年生病,孩子們對自己的父親只有恨意,而不願意幫忙,因著無法走出親人離世的傷痛而造成的家庭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失落的定義
失落(loss)是指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可指有形或無形等深具意義的東西,也可指和死亡相關,或跟非死亡有關的事件。根據 Robert A. Neimeyer 博士的論點,「失落」包含四個方面1:
(1)被剝奪的:本來擁有的一樣東西後來被別人搶走了或者是消失了,例如,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愛人、失戀等等。
(2)無法做到的:期待能夠完成一件事情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因為能力不足、或者是種種原因而沒有辦法達成,例如大隊接力輸了,或者是努力很久但是沒考上理想學校。
(3)受到破壞的:想要維持一個東西的完整,但那個完整性不見了,例如你辛辛苦苦把拼圖或者是模型飛翼零式完成,卻被人一口氣踢翻了。
(4)減損的、喪失的:感覺自己的身體或心靈某部分正不斷地在退化當中,例如你會發現記憶力大不如前,或者是原本可以走一小時的路都不需要休息,現在爬個一層樓梯就受不了了。

失落後的結果
當人們經歷了失落之後,會產生特別的情緒──悲傷。

「悲傷」是面臨失落時正常且自然的 反應。「悲傷」反應就像雪花,每片雪花 結晶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個人的悲傷也都是獨特的經歷,所需哀悼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重大失落就像受到創傷的傷口,需要適當的照護與關注,傷口接受治療後仍然會留下疤痕,雖然表皮看起來和以前不一樣,但傷口結疤處的皮膚會比周圍的皮膚更厚實更強健2。

Worden(1991)認為重大失落的「悲傷」是由情感(feeling)、生理感覺(physical sensations)、認知(cognitions)以及行為(behavior)等四方面所組成的複雜反應。這些都是我們在面對重大失落時,可能會出現的正常反應3。

了解「悲傷」帶來的複雜反應,對於復原過程有很大的幫助。

哀傷時間能多久?
關於哀傷的時間有多長,學者們對於哀傷階段,有不同的劃分法4:

其實,除了上述的分法,大部分的人的悲傷狀態比較像「雙向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DPM),這是由兩個歷程來區分5 。

失落導向
一直重複去想失落的事情、難過的畫面,尤其是焦慮依戀或矛盾依戀的人,更傾向把精神集中在這件事情上面。

復原導向
壓抑憂傷,不願意尋求支持,把注意力放在別的事情上面,努力工作、拼命玩遊戲,不讓悲傷的情緒干擾自己的生活。通常逃避依戀的人相較於其他依附類型,更傾向使用這個方式。

這個「雙向歷程模式」就好像是一個鐘擺,有時失落者會在「失去」的悲傷中沉澱,但有時候又必須回到生活中面對一個新的環境。大部分的人都在這失落與復原導向之間來回擺盪,來逐漸面對哀傷並達成適應新生活。然而,若是任何一邊停留太久,都是不好了,需要在這兩者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邁向健康的生活。

下篇文章將會討論「悲傷調適」和「如何 陪伴失落者」,讓我們學習正確地陪伴失落者。

參考資料:
1 Robert A. Neimeyer 著,章薇卿譯,《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2 Howard R. Winokuer 著,陳增穎譯,《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16)。
3 Worden, J. W. 著,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2004)。
4 黃麗慧老師。《悲傷輔導課程》,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牧靈諮商科課程講義,2018 春季學期。
5 Howard R. Winokuer & Darcy L. Harris 著,陳增穎譯,《悲傷諮商 : 原理與實務》,( 台北 : 心理,2016)。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