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兒免疫力

分享至...

【醫學與生活】

信德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許木嶺

現在的孩子吃好穿好,為什麼身體的毛病卻不見得減少?

很多家長都知道小孩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出生後什麼東西都要給他最好的,但在健康的認知上卻往往有所偏頗,認為養得胖又壯才對得起長輩與自己,直到小孩出現了毛病,搞得整個家庭團團轉,才開始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問題在哪裡?
小孩子的生活重心不外乎是「吃喝拉撒睡玩」。吃喝就是「入」,拉撒就是「出」,出入要平衡,再透過睡來整合修補身體,透過玩來完成心性的成長。

有一位專家提到,養育兒女就像種樹,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意義。3 歲以前是「養性」,從播種到出土發芽,是習性體質奠定最重要時期;4-12 歲是「養正」,從發芽到茁壯,是慣性養成時期;13 歲至成年是「養志」,從茁壯到枝繁葉茂,是探索人生抱負時期;成年以後是「養德」,從枝繁葉茂到結實累累,是生命開展時期。

「現在的小孩不愁吃穿,身體卻一代不如一代,究竟問題出在哪裡?」這是身為父母普遍的心聲。筆者近 20 年兒科服務經驗中,感受到確實的原因大多出在飲食習慣上。

小兒過敏不斷
目前最困擾小兒的問題就是過敏,包括嬰兒腸絞痛、異位性皮膚炎、細小支氣管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而有所謂的「過敏疾病進行曲」。

一項針對新生兒追蹤 17 年的研究發現,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和食物過敏關係密切,而且大約 50% 以上的食物過敏和牛奶及雞蛋有關。有 30-80% 異位性皮膚炎的幼童,日後會發展成呼吸道過敏。有長期過敏性鼻炎患者,易鼻塞、打噴涕、前額頭痛、兩眼下方有黑眼圈、睡眠品質差,久了影響情緒及學習力。

飲食與身心健康
再以過動症為例,原因不外乎是和生理(遺傳、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周產期併發症等)、環境(社經階層、家庭壓力等)、心理(補償心態、危害之行為出現)及飲食(食品添加物、精製食品、鉛、多氯聯苯等神經毒素)有關。

日本文部省針對日益增多的校園暴力事件,曾做過深入的研究分析。他們認為,造成孩子身心失調的原因和飲食有關,而使腦部陷入營養失調。現代小孩攝取了過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但礦物質及維他命卻不足,於是造成腦部失衡,難以控制情感及行為。

威廉博士曾說:「每一種營養素,如同鎖鏈之環節,如果有一環節脆弱不堪(某一種營養素不足),就算其他的環節再堅固,也會削弱整條鏈子的強度。」也就是強調均衡營養素之重要。

增強免疫力
人體是個小宇宙,如同自然界會有節氣時令、刮風下雨,有人生病可以安穩度過,有人就要住院,甚至危及到生命,關鍵就在免疫力。

有學者把身體比作一間屋子,地基是「睡眠」,屋頂是「飲食」,樑柱是「運動及情緒」,這幾項重要的結構撐起健康。

睡眠是基礎
睡眠宜在晚上 11 時前就寢,一天中經絡的運行最後到三焦經,即晚上 9-11 時。為何常上夜班的身體會不好?原來晚上 11-1 時,走的是膽經,生長激素在膽經時分泌最多,「一眠大一吋」,所以盡量讓孩子於晚上 11 時以前進入熟睡狀態。而 1-3 時走的是肝經,身體自然要修復,卻無法好好休息,以至於身體愈來愈差。另外 3-5 時走的是肺經,有氣喘、呼吸道過敏者,容易在此時發作。

食物金字塔
5-7 時走的是大腸經,早起排便此時最好;7-9 時走的是胃經,早餐一定要吃得好吃得飽。

那麼飲食該如何注意呢?飲食部份可由食物金字塔來看,底層為全穀類(多食用)、依次往上為蔬果、堅果及豆類,乳製品及魚蛋肉類在最上層(少食用)。

門診中多數病症(特別是有過敏及腸胃不適者),我會建議飲食以全穀、蔬果為主,動物奶改成植物奶,其實鈣質是以海藻類及種子類較多,蛋白質在豆類及種子類亦不少,不要有錯誤迷失,同時減少精緻及加工食品的攝取,身體自然好了一半以上。

而身體的老化可從腸胃看出端倪。以腸道菌觀點,日本微生物學博士辨野義己曾研究,當腸道年齡開始老化,自然對病毒、細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衍生諸病。

所以,當身體有異狀時,檢視原因是不正常生活習慣、精神壓力大、食物選擇不當等,就可從這幾方面或增加腸道益生菌來著手,但服用益生菌不等於就能改善過敏體質。

有位醫師提倡的健康模式我覺得不錯:自然清淨的飲食、良好的生活態度、豐沛的生命關懷。有了這樣的認知,在家人的關愛下,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