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孩子氣質,適性教養(下)

分享至...

【教養與學習】

諮商心理師 鄭翔好

常笑的孩子比較討喜?常放大感受的孩子,很讓人受不了?父母如何用對方法來幫助孩子呢?

本期文章我們將討論與情緒反應直接相關的三個向度氣質:「情緒本質」、「反應閾」(讀音ㄩˋ可忍受的範圍)、「反應強度」。

七、情緒本質
「情緒本質」正—負向,是指人在一天清醒的時間中,表現快樂╱不快樂的情緒比例。有些孩子天生的情緒本質較正向,容易覺得開心、愉快,經常笑容滿面、給人感覺「笑咪咪」、「熱情洋溢」、「快樂開朗」與「樂觀正向」。情緒本質較正向的孩子,讓人覺得友善,容易吸引人親近他,社交上比較吃香。有些寶寶只要有人和他玩耍、逗弄就咯咯笑不停,雙方都會經驗正向愉悅的人際互動經驗。

愷弟從小就被形容「笑點很低」,只要有人做鬼臉、滑稽的表演,愷弟就笑不停,身旁的人會納悶「有這麼好笑嗎?可以笑那麼久?」有時候愷弟的笑聲比表演者更吸引旁人的關注。當我們到新的環境,「笑臉」的愷弟總是比「酷臉」的恩哥更獲得青睞,很容易吸引人靠近他,主動和他一起玩,愷弟也常收到小禮物,這些送愷弟禮物的人都會說:「愷弟好可愛喔,笑嘻嘻的,很討人喜歡」。

另一方面,情緒本質較正向的人,臉上的笑容或快樂的形象,容易讓別人忽略他內心的難過,覺得他「過度樂觀」、「太單純」、「太天真」,把人或事情想得太美好。「笑臉」曾是我在人際中化解尷尬、不自在的保護色,記得幾年前我在接受完整的專業訓練時,老師曾要我收起笑容,經驗我自己內心更深層的情緒感受,讓我的表情與內心深層的感受更一致。

有些孩子在情緒本質上天生比較負向,常常噘嘴、皺眉頭、表情「拗嘟嘟」、給人感覺他哭泣、悶悶不樂、悲觀的時間比較多。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情緒本質較負向,不容易快樂,會覺得孩子「愛發牢騷」、「很難討好」、「很麻煩」,負向的親子互動會讓孩子更不開心、更不喜歡自己。

情緒本質較負向的孩子,需要父母了解與接納他的本性,並陪伴孩子探索、找尋與累積能感到快樂的生活經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情緒本質較負向的孩子,如果父母沒有被孩子的牢騷、抱怨給激怒或擊潰,反而可以從孩子細瑣的牢騷或抱怨中,發現這樣的孩子常是「比較講究的」,也許是細膩的品味能力、獨特的視角、獨到的思維或美感等。

恩哥就是一個常對我準備的早餐「品頭論足」的孩子,「媽咪,我覺得妳今天煎的起司蛋餅皮有點乾,我喜歡吃軟一點」、「媽咪,我覺得奶茶的奶太多了,明天早上的紅茶要多一點,鮮奶少一點」、「媽咪,我不喜歡飯有焦掉的感覺」。7歲的恩哥成為我們家的美食評論家,並能說了一口好料理,當媽咪達不到他品嘗的標準,他只好自己早起做早餐,目前晉身我們家的煎盤手,真的做得比媽咪好吃,我也樂意成為他烹飪的助手。

八、反應閾
「反應閾」,高—低,是指一個人對要多少刺激「量」才會引反應。反應閾較低的人,只要一些刺激量就會引起他的反應,這樣的人會比較敏感,「感覺是細膩的」、「很敏銳的」,環境中細微的改變都能察覺到。每個人在不同感官上有著不同程度的閾值,有些孩子在情緒的感應與接收特別敏感。有位女孩曾分享:「當我下課回到家,我從我媽媽跟小狗說話的口吻、她今天有無彩妝、穿什麼色調的衣服,我就能猜出我媽媽今天的心情好不好。」

愷弟是位對情緒接收與感應敏感的孩子,在他 3-4 歲時,就常在和的我互動中向我反應:「媽咪,妳心情不好嗎?我看到妳嘴巴平平的,沒有笑」、 「媽咪,我猜妳心情不好吧!因為妳剛剛講話大吼大叫!」 、「媽咪妳現在應該心情不好了!因為我有測量妳講話的音!」、「媽咪,妳現在心情是黃燈嗎? 」

兩兄弟下午都會和阿嬤一起下去社區中庭玩耍,回到家恩哥跟我分享的是:「媽咪,我今天跟小恆玩飆速,比賽誰騎的快、誰可以單手騎車……」。愷弟則會分享:「媽咪,你知道嗎?我剛剛看到小涵在哭,因為她被她阿嬤罵!」

情緒敏感的孩子較容易受周遭環境或他人情緒的影響而產生情緒波動。當孩子的情緒能被了解、同理、接納與陪伴,情緒即能緩解。另外也可以引導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需要。因著日常的練習,愷弟雖年幼也能說出:「我好生氣,因為什麼事生氣,生氣時可以做什麼讓自己好過點」、也會說出:「我好悲傷、好害怕、我心情很不好」。

有些孩子反應閾高(即敏感度低),比較「沒感覺」,需要比較強烈的刺激才會有感受,對外界的刺激比較遲鈍。這樣的孩子較不容易受環境或他人眼光的影響。可能吵雜的環境也能呼呼大睡,或較不會抱怨外面的廁所太髒汙不想上。敏感度低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較不會察言觀色,看不懂他人的臉色或察覺他人的情緒,會讓人覺得「神經大條」或「太白目」,在社交上碰壁。若能增進敏感度低的孩子更多學習覺察外界的訊息、看懂他人不悅的表情、聽出不耐煩的口氣,可以幫助孩子人際互動的能力。

九、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強—弱,是指一個人對內在、外在刺激反應出來的強烈程度。反應強度較弱的孩子,反應不明顯,看起來「很淡定」、「溫和」、「內斂」,很容易讓大人低估他的情緒感受,或忽略他的抱怨和需要。恩哥是個反應強度相對較弱的孩子,學步期間走路跌跌撞撞,跌倒了就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很少聽到他哭喊媽咪,回到家洗澡,脫掉冬天的長褲,我才發現恩哥的腳多處瘀青,有次被我母親看到說:「啊!?妳是怎麼顧小孩的,小孩整隻腳都瘀青,妳都還不知道?!」

反應強度較強的孩子,一點事就容易展現「大驚小怪」或「大哭大鬧」,雖獲得了關注,也搞得照顧者很緊張、很火大或很疲勞!愷弟和恩哥的反應強度有極大的反差,愷弟有次在游泳池被塑膠椅刮到腳,些微破皮,就大呼小叫:「好痛喔!好痛喔!我要擦藥!我要擦藥!」身旁的救生員一把把愷弟抱到櫃台擦藥包紮,整個休息室充斥著愷弟淒厲的哭喊聲:「好痛喔!小力點!好刺喔!」,休息室人來人往的大人小孩都停下手邊的事務,圍過來看愷弟受了多麼大的傷口!?

最近家中長輩帶恩哥愷弟去理髮,回到家我聽到長輩這樣描述:「厚!愷弟真的很煩耶!理個頭髮很囉唆耶,一會兒說頭髮跑到鼻孔裡很癢,一會兒又說脖子上有掉落的頭髮很刺,剪個頭髮,毛很多!不像恩哥,從頭做到尾都能淡定的坐著,你看恩哥的頭就理的比較好看。」我在旁聽了偷偷笑,同一個家庭裡,手足有著不同的氣質,增加了生活的豐富性與樂趣。

當父母能了解孩子的氣質,對孩子的反應能有比較多的理解,讓孩子在被接納的經驗與成長環境中,學習認識自己與接納自己,這能幫助孩子更喜歡自己,對自己更有自信,以至於更能發掘自己的優勢,也學習接納自己的短處,透過調適與調整,提升更好的適應與因應能力。

參考資料:
曹中瑋 (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張老師文化。
周玉筍 (2015):情緒敲敲門。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楊俐容 (2018):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