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是烏龜,兔子是兔子 看到孩子的優勢力

分享至...

我的教養原則是……

台南志工 羅慎陽

「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說:我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這也是我堅持的最愛。身為舞台劇泰斗的李國修在電視上除了回答主持人對他的稱讚,更回應對他家庭的好奇,說:我的教養原則是「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上」、「我就是要你功課爛」。因為贏在起跑點的壓力只會毀滅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一生希望傳承給孩子的能力是「想像力、幽默感,以及學會『愛』」。

這是一場幼兒園的家長座談會,我用以上李國修曾公開說出的話語作我的開場來向這位偉大的演員致意,這樣的座談會照例在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次,目的是為了讓家長更了解幼兒園的所有的課程以及教學的情況,另外也是一個雙向溝通的時刻,家長可以近距離的與老師一同討論孩子的優缺點如何,在家裡面也能夠與在學校的教養態度一致,達到家園共育的結果。

幼兒的角落學習目的——儲備帶得走的能力

家長的目光很快就被老師正在播放的一段孩子在幼兒園裡生活的短片所吸引,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螢幕上出現,那是一個上學的早晨,在與父母親揮手說再見後,孩子依序脫了鞋進到教室來與老師及他的好同伴打招呼,「在家鞋脫了都亂放,在學校都不一樣」、「有時候還要我幫他穿呢!」家長似乎讀懂了孩子的小心機彼此分享著;放好書包餐袋聯絡簿,影片中的孩子先是環顧在教室周圍教具櫃上的物品,很快地做出決定各自到教室不同的區域拿取材料就自顧自地玩起來,「他拿珠子和繩子做什麼?」、「不錯嘛!喜歡看書。」那是日常生活區,孩子在做串珠,練習手指小肌肉的運用,行動獨立;那是語文區,藉由閱讀的行為增加詞彙與認知的發展……老師在旁仔細說明孩子的情形。

時間持續了一會兒,「是不是有老師在旁邊告訴他要怎麼做?」「他們要做多久啊?也太專心了吧?」家長開始用讚嘆的口吻懷疑眼目前所看見的是出自他們的孩子……教室和諧的程度「似乎周圍有無數個隱形指揮指引著他們」,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教具的轉換,偶爾會因為一些話語而打斷,但始終離不開他們手上的動作「在家都沒見他這麼愛洗手……」影片在這時候停住,老師解釋了剛剛的情形,強調角落學習區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利用空間和物品,例如扮演區、積木區、組合建構區、美勞區、語文區、數學區等多元角落學習,達到引導孩子建立認知、增強各種能力的目的,而「角落教學」就是針對這樣的目標設計的「重視的不再只有『學什麼』,而在『怎麼學』,要養成兒童在尊重他人的前題下,主動學習。」孩子透過自由的選取教具、遊戲、活動,取代單向式的填鴨學習,他們學得專注開心而老師也很有成就感。

家長共同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變?我記得以前我們的幼兒園都會有一個黑板,老師會把今天所有的課程寫在黑板上讓我們照著做照著寫,還規定我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專心看老師的示範,老師做一步孩子跟著做一步。如果老師畫的是太陽,孩子就照著畫出相似的圖形;若畫出蘋果那可得留下來練習,這種方式是強調灌輸的教育理念,孩子被強加灌輸的是成人的期望,大抵是用成人的經驗為準,孩子只要照著操作就不會出什麼大的意外,孩子們的成就是可以預期的;但是現在的教育變化太快,環境已今非昔比,從以前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到現在的啟發教育,讓孩子培養的是一種帶著走的能力,只要孩子喜歡學、願意學、主動學,那麼我們就不擔心他未來會在哪裡跌倒、跌倒後怎麼爬起來。

國外學者解剖芬蘭教育為什麼能連年驚豔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瞭解我們所有人都具有不同面向的學習方法,以及具有多元的天賦和心智,就像是解決生活問題內容的工具箱,不是千篇一律的盲抓器具用力捶打,而是增加所有孩子學習的體驗及生活的經驗,工具箱就成為他帶著走的能力。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主要能力

「可是也不能讓孩子太自由啊,如果這時候沒有學好注音符號,以後上國小就落後別人,那麼學習就會跟不上別人的進度,輸在起跑點好像也不對啊?該學什麼應該都要學起來。」

面對家長的質疑我舉了例子:林書豪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籃球球員,以他 190 公分的身高能夠在 NBA 籃球殿堂裡獲得這麼好的成就,一定是在他體能上或肢體協調上有過人之處,林書豪曾表示過他小時候最痛恨做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彈鋼琴,因為他的母親和其他的家長一樣也希望他能有多方面的學習和發展,後來實在不忍心,所以才沒有繼續要求他在鋼琴上面的嚴加練習,如果當初父母一廂情願的讓林書豪,以不輸在起跑點的方式強押他彈鋼琴,不知道他現在會不會也輸在籃球的起跑點上。讓音樂家彈鋼琴、讓林書豪打籃球,這道理更加的顯明。

如果我們注定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我們就該花時間在了解和發現我們要做好的那件事情上面:旅美投手王建民發現他最擅長的球路叫做伸卡球,這足以讓大聯盟大部分的強打者吃鱉,他該慶幸所有給他下指導棋的教練沒有強迫他改變球路;李國修用一生成就他在舞台劇的版圖,他的家人同樣用愛和包容當養分灌溉栽培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學習領域的研究導致了多元智慧理論的發現。簡而言之,該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同智力。父母知道孩子有獨特的能力、興趣、好惡。一個孩子可能喜歡音樂,也喜歡跳舞,另一個孩子可能喜歡看書,第三個孩子可能喜歡動物和數學。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每種智力,但總有一個主要的,或者更佔主導地位的智力。

這就是人類的美——我們是如此有趣和不同的生物,任何看到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濃厚興趣和癡迷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是非常獨立的個體。

知曉最重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聲稱所有人都有多元智慧。他的理論被稱為多元智能理論。這些多元智慧可以被培育和加強,也可以被忽視和削弱。他從 1991 年開始的研究確定了人類的九種智慧:

九種智慧

加德納認為這些也是智力的形式。高智商並不一定能確保人生成功,也不一定表明一個人具有常識、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或其他對成功很重要的能力。

霍華德・加德納的九大智能其中一項叫做存在智能,比起成績的好壞擁有存在智能的孩子更在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它又稱為生命智能。

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幸運的是如果成人也知道,並且也用獨一無二的眼光看待他,每個孩子的生命智能將被開啟,成長的祕密就由孩子來告訴你!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