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係就沒關係:談「拒學」

分享至...

「拒學」不是新鮮名詞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現今社會「拒學」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了,就像「霸凌」也是很常被人掛在嘴邊的形容某種狀態的名詞。可能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上學就是件天經地義不過的事了。很少人會有敢不去上學的經驗,所以對於拒學這件事,就更少有人能夠理解了……

家長不能理解孩子拒絕

「老師,為什麼我的小孩沒辦法去學校?」「老師,我小孩只要早上起床就說他不想要上學,他究竟是怎麼了?」

如此困惑的詢問著我的家長,面對孩子不能到校,心裡常常是感到無奈和難過的,家長很想知道原因,很想解決掉拒學這個問題。由於家長本身沒有拒學的經驗,對於孩子選擇不去學校,有的家長會很生氣的對我說:「心理師,我的孩子就是偷懶!」、 「我的孩子怎麼這麼自私!讓大人為了他不到校的事情這麼擔心……」

我想站在爸媽的立場生氣又難過的心情,恐怕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更別提,有的本來品學兼優,在校表現良好的孩子突然沒辦法進校,對家長有多大的衝擊……有的則是天生特質使然,在體制內的學習裡,自由奔放的靈魂無法適應環境,所以抗拒的反應就會越來越激烈。

家長承受的不只是學校老師詢問,也有左鄰右舍的關心:「你的孩子怎麼沒有去學校?」、「是不是你太寵孩子了,才會變成這樣……」。

姑且不管這樣講是否是事實,能不能幫助到有拒學情況的家庭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家長先換位思考

我們先來換位思考一下,是不是在某些工作上遇到困難或是疲累的時候,我們會有今天不要上班的這種念頭出現呢?但是我們通常就是牙一咬還是忍住想請假的念頭,繼續面對工作的種種挑戰。我們有過這念頭的話,那如果是每個禮拜或每一天都有這念頭呢?在生活裡遇到過重的壓力和痛苦的時候,人的自然反應就是會想要遠離,這是自然反應;就像今天走在路上,忽然遠遠的看到有顆球要打到自己身上,一般來說人為了要保護自己不受到損傷,所以就會做出閃避的動作,避免自己不讓球給 K 到一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時候我們的幸福是比較得來的,我們以為自己的家很多有的沒有的問題,當看到別人家也有問題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在傷口上灑鹽消毒,而是要同理對方在這樣處境裡面的困難,並非我們外人眼睛所見的那樣而已,更不會是我們用嘴巴講講就能夠安慰別人或是真正理解對方。

給家長的建議——停看聽

我給孩子正在拒學狀況的爸媽幾個建議:

第一就是停,就像是我們在路上走著遇到了火車經過平交道放下來,那時候的我們會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衝過去嗎?還是我們會停下來等火車經過再走呢?當拒學發生,通常並不是突然,而是孩子早就有這樣的念頭,但是大人卻遲遲沒有察覺,以至於到了真正拒學的那一刻,大人當然打也打不動,罵也罵不痛,因為比起被爸媽打罵,到學校對他們來說更加困難啊。

第二就是聽,聽聽孩子怎麼說,當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有時是因為他們過去有講但是沒有人懂,以至於他們現在不想再講了。當拒學一被啟動,我們說了再說,都是對拒學沒有幫助的。反而會讓拒學生更加深不要和抗拒的想法,因為人的防禦心在於他感覺被否定的時候,所以先聽聽孩子說是絕對重要的事。可是有的時候需要等候一點時間,就連心理師在拒學生面前也都是需要強烈耐心的,否則根本就無法靠近拒學生的心任何一步。

第三就是看,觀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興趣和專長。一般而言,自信心崩盤的孩子拒絕學習的情況是多的。在我接觸拒學生陸陸續續長達 8-9 年的經驗裡,拒學生在人際上遇到困難最讓他們想要退縮,有的人是不擅長和人互動,有的人是對家庭互動或對家人狀況感到過度擔心,有的人是實際在校有過負面經驗,有的人是因為過去身體疾病產生的負向自我價值感。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能做的,能夠拒絕到校的孩子,依然有屬於他的專長和興趣,在這段期間給予孩子一個被接納的經驗,在過程中保有健康人我(指他人和自己)界線,不為拒學生負他該負的責任,而是找到可以肯定他的地方,也與學校多一點對話,看接下來怎麼做會對孩子有幫助。甚至可以找自學團體,看看在體制外的學習有哪些,或是看身心科醫生諮詢孩子的相關資訊,正所謂知己知彼。

我們或許都不是拒學生當事人,我們或許在這過程裡也灰心或生氣。但關係仍是我們要放在眼前珍惜的,當拒學生感到被接納,在關係裡沒有被放棄,他就能在拒學的狀態裡面學習成長,逐漸增加正向自我概念,就是有了關係後就沒有關係了,拒學只是一個狀態,成長過程裡的某個階段,雖然充滿荊棘和心酸,等我們走過拒學在前方等待我們的是聊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只要我們選擇相信。

停聽看,與正在拒學隧道裡辛苦的家長和孩子們共勉之,大家都辛苦了。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