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急轉彎二部曲:情緒交互作用

分享至...

認識自己的情緒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上篇文章〈情緒急轉彎首部曲:覺察是改變的開始〉分享到覺察情緒就是改變的開始,這篇文章則是想讓大家從 Satir 家族治療提到的冰山理論來多認識自己的情緒。

何為冰山理論?

為什麼要聊到冰山理論呢?這故事要從我和一位拒學學生的家長工作來談,家長很激動的講到孩子每天上學前在家裡和她的對抗,讓她有一種憤怒、無力感,氣的是明明上學就是孩子的事,為什麼還要跟家長糾纏或抗拒呢?無力來自於她好好說、鼓勵、獎勵、打罵都用過了,就是沒有用,孩子不動如山的就是無法踏出家門,很多時候甚至是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家長難過地說,孩子這樣特殊的狀況,她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合格的媽媽,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變成這樣,當她情緒失控之後會後悔自責,覺得怎麼會在孩子面前這麼的失控。

冰山理論

我們一起從冰山理論去整理這位媽媽的情緒,發現到媽媽看到無法順利起床和就學的孩子,她會感到生氣、羞愧、無奈、自責。這些情緒來自於她覺得孩子和她做對,因為孩子不聽話所以她很生氣;再來就是她覺得很羞愧,她拿自己家和其他人比較,覺得別人都可以很順利的到校學習,為什麼孩子無法做到這件很平常的事情,因此覺得丟臉無法面對他人的質問或關心;當她用盡了各樣的方法想要去協助孩子,結果卻一次次的打擊和挫敗,就會感到很無奈,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做;因為孩子的違抗表現,照顧者容易有大量的負向情緒。我們知道情緒會相互影響,轉過來想孩子,為什麼他會無法到校呢?可能他有很多焦慮、不安和恐懼,這些痛苦引發他極力要去避免接觸那些想像或可預期的人事物,這在孩子的狀態裡,也是某種正常。換位思考,假如我們不喜歡吃青椒(可替換任何你不喜歡的食物或東西),就是不喜歡它的味道,今天有人硬要叫我們吃,我們會不會抵死不從呢?

需檢視情緒的意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渴望,這個渴望包含了希望被愛、被接納、被認同、生命有意義、有自主權可以做決定。

我們的情緒並不單純,情緒是如此容易受到影響和刺激的,而人們如何界定(認知)一件事,就會產生怎麼樣的情緒。例如:孩子拒學的媽媽,認知到孩子這階段需要接受幫助,而不是為了讓家長蒙羞更不是為了斷掉學習的路,可能就會從憤怒或羞愧,轉化成心疼或憐憫,知道唯有接納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並肩往前,而非因為拒學,而虧損了親子關係或自我概念,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Satir 的冰山理論告訴我們,我們外在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需要更多檢視自己、更多了解自己內在價值觀是什麼,我們才能逐漸地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而是認真去思考,自己在乎的是什麼?影響自己有這些負向情緒是什麼?情緒的交互作用需要一點時間去釐清,當我們看見自己和他人的困擾時,就能夠更加覺察到關係的需要,而非被情緒帶著走,或是因看得到的負向行為就否定了自己或他人或關係,那是一大誤會。

使用「我語言」來溝通

我們用心去看,也許看不見的遠比看得見的來的有價值和意義,只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看不見的,反而常被看得見的給牽制住,要擺脫情緒交互作用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學習用「我語言」來與人溝通。

以拒學孩子的例子來說明:當孩子在床上抗拒著不想要起床上學。假如我是媽媽,我會說:

1. 你的行為:我看到已經到了起床的時間,你仍穿著睡衣躺在床上。

2. 我的感受:我感覺替你有點緊張,因為我們這時間該吃早餐準備到學校了。

3. 我的理由:我緊張是因為我希望能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前送你到校,這樣我才覺得有幫助到你。

最後,給關係一個台階:

4. 把責任球交還給當事人:你覺得呢?我們可能會有點遲到,你希望我怎麼做?或你接下來怎麼辦呢?

「我語言」的目的不是為了指責他人,而是將自己的情緒和期待適當說出來,接著在關係裡做出對話,而非單一的要求或是限制,我們也可以在「我語言」的第四步驟放入選擇題(我有想到幾個選擇,不知道你想要哪一個?或你有其他的做法,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樣就能把各自責任再次安放好,而非某一方失衡的承擔了過多的責任,避免單方負荷過多的情緒。

讓情緒成為祝福

情緒交互作用,不單是個人受到冰山理論的影響,也包含人與人之間情緒的交互作用,希望我們越來越親近情緒,就能夠因此學習如何好好和情緒相處,情緒是上帝賜給我們一份美好的禮物,而這份禮物有沒有用正確的眼光看待或對待,就取決在個人身上,我們若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也要怎麼對待他人,願我們都能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就能和情緒成為知心好友,一起度過生命中高高低低的日子。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