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面對生死悲傷

分享至...

死亡議題難開口?

生命河喪親家庭關懷協會秘書長 林翠珍

關於「死亡」,多數人表示從小就被教育,不要碰、不要看、不要談……。
然而生死教育對孩子的發展,佔有極大影響力。

對傳統社會來說,「死亡」是一個忌諱與恐懼的話題,以至於當死亡的悲傷臨到時,常讓人不知所措,只能在一大堆的儀式、鮮花、罐頭、人群中,忙累不堪。而大人不見得能關照自己的傷痛,更別提是否能照顧到孩子心裡的感受。

大人對孩子面臨喪葬時的表現,常有矛盾的反應。至親離世時,若孩子還是活蹦亂跳,照常開心過日子,就會被責備:「你這孩子真沒感情、沒良心……。」當孩子想問一些問題,如親人為什麼死亡、到哪兒去了?卻又常被大人們斥責:「小孩子不懂,不要問那麼多!」使孩子得不到所需要的答案。

不要以為他不懂

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懂事,為了不要嚇到孩子,只要哄他一下,騙他一下就過去了。但孩子的情緒與認知發展深受大人影響,甚至悲傷的反應也會配合大人而表現。殊不知大人一切的情緒、言語與行為,都強而有力深深刻畫在孩子的心中,也會忠實從他心裡反應出來。大人害怕,孩子也會反應出害怕,只是不明白在怕什麼,大人自責,孩子也會反應出自責,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所以大人困惑,孩子就更困惑了……。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孩子表現悲傷的方式是什麼?下面的表格提供我們初步瞭解。

兒童對悲傷反應

難忘的那一幕

曾經,有一個家庭追思聚會,正好在既寒冷又細雨綿綿的天氣中舉行,帶領者以「雨」為主題,請家人分享自己與逝去親人有關於「雨」的回憶,並以炭筆畫出圖畫來。

誰也沒有想到祖父在六年前去世時,還是兩歲多的小孫子,當時只知道拿著相機在追思禮堂中,亂跑、亂照,竟然一本正經說:「當爺爺在加護病房時,外面正下著大雷雨,看到爸爸滿面愁容。」他的圖畫中窗外大雨紛飛,右上方還標示著「急救中」,更看到父子兩的無奈表情。

說出悲傷

其實,有些孩子對於失落悲傷的感知是漸進顯現出來的。在親人去逝之際,不一定會立即反應出傷心難過,加上如果大人不願與孩子多談論相關議題,孩子雖然不懂得悲傷,卻能充分感知環境的變異,知道「大人們心情不好、氣氛詭異,一定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了,我得要乖一點,不然會遭殃!但直到年紀再長一些,如同圖畫中的孩子,到了八、九歲便體會出親人離逝的傷痛。

其實生死悲傷的教育與學習,最好的場域仍是在家庭。例如在家庭的追思聚會中,家人可以自由又開放談論對死者的種種懷念,沒有障礙流露個人情感。像圖畫中的父親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悲傷,像是告訴孩子:「爸爸即將失去父親,我的心裡真的很難過!」而孩子也學會當我傷心時,也可以真實把情感表現出來。

兒童時期安全感的建立,是發展健康人格不可或缺要素,但不代表與孩子面對死亡與悲傷,就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反而有可能因為特別刻意不談,成為莫名的黑洞,因而帶來不必要的恐懼。

人生遭遇生離死別是常態,人們也早已了然於心中,所以傷心流淚是正常的、健康的、安全的、被接納的,並不羞恥,而在幫助孩子之前,家長一定要先誠實面對自己的悲傷。那孩子就能在大人真誠面對生死悲傷的態度與榜樣中,學習到「把握當下」、「珍惜所愛」、「傳承美好」的人生態度。

小小孩悲傷的圖畫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