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孩子氣質,適性教養(中)

分享至...

【教養與學習】

諮商心理師 鄭翔好

有些孩子很怕生,有些孩子堅持力不長久,父母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忙孩子嗎?

在上期月刊我們已對「活動量」、「規律性」和「趨避性」等氣質面向作討論,本期文章將進一步探討「適應性」、「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氣質。

四、適應性
對於適應力高的孩子,環境與人事物的變化對他不構成壓力,很能「隨遇而安」、「自在與妥協」,對環境變化可以順利適應,在新環境也容易與大人分開,較不用大人費心陪伴。

相對的,這樣的孩子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比較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可多了解與關心孩子目前校園、班級、或課後安親等環境與人事物,特別是孩子的交友狀況,同儕間最近流行的次文化是什麼?

適應力低的孩子面對新環境或變動較容易感到緊張、焦慮與抗拒,身心調適都較慢,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安定下來。家長會覺得孩子「很難適應」、「很慢熱」,有時候等不及會對孩子失去耐性。

對於適應力低的孩子,需要家長多了解、陪伴,並給予適當的引導,耐心等待孩子渡過「冷靜旁觀」與「暖機時間」,孩子後來的表現也可以很好。

我觀察恩哥是適應力較低的孩子,當恩哥面臨和父母分開,看不到熟悉的家人會顯得焦慮緊張,新環境或變動(換教室)都會有明顯的抗拒。

以下分享我陪伴恩哥適應的歷程與方法。

漸進式的陪伴
第一階段:我先揹著愷弟,陪在 3 歲恩哥的旁邊上教會主日學。

第二階段:我訓練恩哥能勇敢與清楚地向老師或身邊的大人請求協助,接著我讓恩哥坐在前面上課,我則在後面照顧愷弟入睡,恩哥轉頭可以看的到我,讓他安心。

第三階段:我向恩哥預告與討論要開始嚐試獨立上課,恩哥希望我能陪他點完名,我再離開教室。

第四階段:上課前,我先抱抱恩哥,為恩哥祝福後,恩哥眼眶泛紅地獨自上課。

第五階段:上課前,恩哥會跑來請我為他祝福、抱抱他,他就去排隊準備進教室。

以上的歷程大約花了半年的陪伴與引導。

預告與討論
當主日學要升班、換教室、換老師前,我提前兩個月就和恩哥預告與討論,恩哥很抗拒,不想升班、也不喜歡換教室和換老師,想一直待在原本的班級。這兩個月的心理調適與準備期間,我帶恩哥去認識新老師,也在好朋友與愷弟的陪伴下,試上幾次新班級,我在從中給予鼓勵與等待,現在恩哥也較能適應新班級的上課方式、新老師與新同學。

帶孩子認識環境並做心理建設
恩哥要上幼兒園大班前,我先帶恩哥到幼兒園走走,讓孩子熟悉環境,降低恐懼感。先和孩子預告與討論入園的作息,老師可能的期待或要求。透過「事前預告與討論」,幫助孩子心理準備與情緒的調適。

五、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較不容易受到環境干擾,當「很專注」投入一件事情,若有大人在旁邊多次叫喚或提醒時,仍「渾然忘我」,容易被大人被誤認為孩子故意不聽話、「自我中心」。

對於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要提醒或叫喚他時,最好可以到他的身邊拍拍他,等他把眼睛和專注力移到你身上再和他說話,確保他有接收到你要傳達的訊息,這樣家長不用氣呼呼的,孩子也不會常因沒聽到而受責備。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與干擾(如:有人走動、背景聲音、光影等)而忘了原本正在做的事,家長和師長會覺得孩子常「心不在焉」、「容易分心」而影響其學習與作業的執行度。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對環境四周「充滿好奇」、常「一心多用」,相對的,有情緒時較容易被轉移和安撫,當有新奇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就很容易忘記剛剛不愉快的事情。

可輔助注意力分散孩子的學習
1. 學習與寫作業的環境安排簡化,避免太多刺激,減少干擾與分心。

2.「視覺化」輔助記憶,運用小白板或白紙,讓孩子寫下要完成的任務,當孩子魂遊向外,回魂後,還有小白板或文字輔助提醒他,要完成的事;當孩子完成任務後,孩子可在任務後打勾,增加達成任務的自我效能感。

3. 把長時間的任務分成二至三段,讓孩子可以在維持一小段注意力後,短暫休息一下,再重新投入注意力,有助於孩子的專注表現。

六、堅持度
堅持度低的孩子,常被認為「沒毅力」、「沒耐性」,常有家長抱怨自己費盡心思幫孩子安排好一項運動或才藝課程,孩子才上沒幾次,就覺得無聊、太累、不好玩就不想繼續上課了,這很容易讓父母對孩子感到失望,覺得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堅持度低的孩子,孩子是「喜歡新奇」、「容易妥協」,具「有彈性」、「容易配合」。

把大任務拆解成幾個小任務
大人可以協助孩子一起把一個大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讓孩子比較容易達成,提升對自己的執行力的能力感與信心。

堅持度高的孩子,較有「毅力」、「不輕易放棄」,當這份毅力投注在學業、運動或技藝的學習,因為能堅持到底,比較能展現學習的成就與出色。但也很容易讓大人覺得孩子很「固執」、「倔強」與「堅持己見」,一定要完成手上的事才肯罷手。

恩哥的堅持度氣質在團體生活中更加凸顯。我觀察到若當天主日學有畫畫或手作,恩哥一定是最後一兩位離開的孩子,因為他會想完成整個作品才要休息或下課,不想做到一半就離開。有次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應,今天幼兒園呼拉圈比賽,恩哥不是最會搖的,卻最有毅力,當其他同學搖累了都休息了,恩哥都已經搖得滿身大汗還在繼續搖,可以搖半個小時都不休息。

6 歲的恩哥說想練習跑步,我、愷弟和恩哥好朋友一起在放學後陪恩哥跑操場,當大夥跑了幾圈累了,陸續停下來休息,或去玩別的遊樂設施,只有恩哥喝個水、上完廁所後繼續跑,連跑 10 幾圈,超過 2000 公尺,到最後,我只好追在恩哥後面喊:「恩恩,好了,今天已經跑很多圈了,可以休息了,不要一下子運動過量,傷害身體。」勸告了好多次恩哥才願意停下來休息。回到家隔天起床,恩哥才淡淡地說:「媽咪我的腳板有點痛,我今天下課還想去跑步。」我說:「恩恩,先讓你的腳休息恢復一下,我們再陪你去跑步!」

了解與接納的氣質,微調親子舞步
孩子的天生氣質沒有好壞之分,當我們能認識與了解孩子天生的氣質,就比較能接納、理解與涵容孩子的個性與行為反應,減少我們覺得孩子在和我們作對、或是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沮喪或生氣。

當我們能敏察孩子的氣質,在日常生活與孩子互動中,我們先嚐試微調,找出最適合與孩子互動的舞步,將可逐漸減少親子互踩、受傷受挫的狀況,孩子也在我們的微調中經驗彈性與合作,讓我們親子一起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能逐漸享受差異的豐富與美好!

參考資料:
周玉筍 (2015):情緒敲敲門。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楊俐容 (2018):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