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你也好 家庭氣氛助孩子成長

分享至...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立界線好嗎?

從孩子在幼兒園與同儕互動開始,我們很容易從孩子們的身上看見人性。放學時間,我和姊姊去接念中班的 5 歲侄子,回家前讓侄子先在旁邊的遊樂區╱操場與同齡小孩一起放電一下。

我喜歡用錄影和拍照的方式,記錄侄子成長的軌跡。那天直接拍攝到侄子與他人的「肢體接觸」。事情還原是這樣的,這一群小男生們喜歡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抓的這個動作是會碰到其他人的,小朋友們在抓的時候,多抓了好幾下,抓的動作又大又重,我馬上注意到侄子的表情出現異樣,但是當下他也沒有說什麼,過了幾秒他又跑去其他地方和別人玩了。

教導孩子立界線

那天晚餐時特別和侄子聊了一下學校生活,他輕輕的說不喜歡大班的,他們玩遊戲的時候都打人,他表情很委屈的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先同理他不喜歡很大力的被碰到,那種感覺很像被打很討厭,接著問他:你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嗎?他點點頭說喜歡。再問他:所以討厭的是不喜歡別人很大力的一直碰到你嗎?他說對。我釐清他喜歡玩,卻不喜歡不當的肢體碰觸,就接著問:那該怎麼辦會比較好?他說要是他們下次再這樣,我就要跟他們說我不喜歡(加重語氣!)你這麼大力,請你輕輕的好嗎?

人是群體的關係,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生活在這世界上,像侄子的例子,我可以發現他是期待「好好」的玩,而不是有被冒犯或被打的經驗,教導他設立界線,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們沒把自己不喜歡的對待方式說明清楚,那麼別人繼續用不好的方式和我們互動,我們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在關係裡面,沒有一件事是可以說都是誰的責任,照理來說,彼此都要負擔責任才是公平的。我好,你也好的觀念可以運用在很多人際關係裡。

父母樹立好榜樣

和一位家長諮詢時聊到其孩子偶爾會在學校與他人起衝突,媽媽對此會感到極度生氣,認為孩子怎麼會教不會,每次都要媽媽來學校和人道歉或者要賠償孩子摔壞他人的物品。

孩子會複製家長行為

細問之下,媽媽說自己脾氣有時候也難以調節,工作結束後又接到老師打電話就有壓力,大聲責罵孩子不聽話且動手責打孩子,不聽孩子的解釋,一逕覺得孩子理由很多,總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當媽媽這樣描述時,覺察孩子的行為模式和媽媽重疊的地方,指明出來詢問媽媽,媽媽才發現原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媽媽的急和直接,所以孩子只要在學校感覺被人嘲笑或遇到挫折,就會極力表明立場,很難停下來聽別人說,到最後就變成吵架或打架事件了。

父母自省讓孩子學習

媽媽自省後認為以後只要聽到孩子在學校發生事情,等到她和孩子見面時,第一步要先穩住自己情緒,第二步要聽聽孩子怎麼說。討論結果是只要媽媽學會穩住情緒,也能讓孩子學習到情緒是可以穩住的,進一步才能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樣面對衝突。

過幾天後,因為大家玩遊戲時,規則沒講清楚,又發生口語衝突,孩子氣到把自己的筆折斷。媽媽特別吸了很多口氣,喝口水後請孩子來到面前,兩個人坐在沙發決定「好好說」。孩子一開始還愣住,不懂媽媽今天怎麼會說:「要好好說」,以往媽媽都是先打再說,哪有機會是給他好好說的。他搖搖頭說不知道該怎麼說,媽媽把從老師聽到的訊息和孩子核對,詢問有沒有要補充,孩子從媽媽穩住情緒的表現裡,試著理解原來自己當時在意的是什麼,生氣是因為覺得不公平而產生委屈難過。媽媽詢問孩子要怎麼做呢?孩子講了一大串,媽媽建議:你的玩法不一定就是別人的玩法,你們在玩前要先講清楚,不然像今天這樣吵架,不但沒有玩到,筆還壞掉,感覺很不划算耶。孩子點點頭表示同意。

我再和家長見面時,媽媽講這例子讓我非常感動,這就是一個我好,你也好的成功經驗,當然對媽媽來說不容易,我立即肯定媽媽能示範穩住情緒的好狀態,才能幫助孩子練習用好行為來處理壞情緒。

看重家庭責任才能讓孩子更安好

家長是孩子認同和願意參照的對象,在成長過程中從爸媽身上學習到的,絕對比在課本上學習更多,這種身教是潛移默化且很重要的影響力。我們都知道身教的重要性,卻往往忽略掉我們自己的影響力。我們常說孩子去學校被帶壞,但只要家庭帶給孩子好的影響,孩子不會只有接收壞的,好的影響同步進行下,孩子是很難變壞的。

我好,你也好的觀念在於我們能夠有好的表現,帶動他人也有好的感受,進而會有好的人際互動關係。相信當爸媽先穩住自己,避免負向情緒惡性影響到孩子與我們的親子關係,孩子在與同儕的關係也會有較好的品質的。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