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不考的事

分享至...

文 李賢國

孩子除了讀書、考試之外,還有什麼是跟考試無關,卻很有意義的呢?

每當跟別人介紹我家老三在家養過的生物:魚、蟹、蝦、紅娘華、獨角仙、蚱蜢、螳螂、蟑螂、竹節蟲、金龜子、蝴蝶、果蠅、烏龜、兔子、小鳥、倉鼠、蛇……以及十幾種植物時,大家總會在驚呼後發出同樣的疑問:你讓他花那麼多時間做「這種」事,他哪有時間讀書啊?言下之意,讀書才是「有用」的事。

我家老三個頭不但比一般孩子矮小,理解力也比較弱。小學第一次考試,他不能明白要在每一題的四個選項中選出答案,所以第一題寫 1,第二題寫 2 ……到了第六題答案就是 6。讓我們哭笑不得,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讓他明白。

雖然如此,我並沒有因他的成績落後就帶他去補習,或逼他多讀書、寫更多評量……因為他不是「不願意」讀書,而是「能力不足」(智力測驗分數落在「中下」)但邏輯思考、理解力弱,不代表孩子無法獲取知識,因此,我們全家開始陪伴他、協助他養育各種動植物。這些過程雖然對學校考試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從下面幾個角度來看,卻有著意想不到的美好影響:

一、從多元智慧來看

人至少具有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八大智能,但我們往往只從兩、三種智慧(像語文、邏輯數學)來認定孩子的學習力;以為只有學科成績好,才能進入一流學校,成為大家眼中的優秀人才。

事實上,不是每位父母都有充足的知識和環境,可以培育孩子達到社會上所謂的「成功」境界;必須要先瞭解孩子擅長的智能,並鼓勵他多發揮專長領域,然後才能漸漸引導出他不擅長卻可以開發的智慧。

多數孩子對考試的概念是一點就通,但我的孩子卻要十點才通,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終究會明白,只是晚了一點。另一方面,他對動物、昆蟲的認知卻不點就通,走入大自然,他可以發現蚱蜢、螳螂的蹤跡、聽到蜥蜴的招呼聲;他能知道何時家中養的蛇要脫皮了、蝴蝶要破繭而出了、沉寂三個多月的螵蛸將會生出三百隻螳螂……。

到底早點理解考試這回事比較好?還是能先認識自然生物比較好?其實這根本是一件無從比較的事,因這就是對不同領域認知快慢的個別差異。若一定要從數學、語文著手,然而課業上的挫敗,不但抹殺了自然觀察的智慧,可能也熄滅了讀書和學習的熱情,那損失可就大了。

當然,這不是說學校的課業不重要,而是「學習動機」和「在樂趣中學習」更重要!後來我把孩子飼養昆蟲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學科上,他的功課因此進步了;同時,因著學習自信的建立,孩子的語文、人際、內省智慧也漸漸被開發出來。

二、從滿足成就感來看

雖然老三成績排名不盡理想,但因著他所具備的昆蟲知識,班上同學都稱他為昆蟲博士,而這也是他成就感和自信的來源之一。上了中學,在偶然的機會中,報社的電子新聞部知道他的故事,還特別來採訪他;公部門教育單位製作的「在家養寵物」單元,也為他拍攝專輯,甚至學校老師也要他在全校會議中,作飼養昆蟲的演講,這些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很多孩子若是在學業上沒有成就,很容易被看為一無是處,他們活在自貶自卑中,為了增加自我價值感,於是加入幫派、沉迷網路世界、提早交異性朋友……等,若我們能在學業之外,找到一條孩子可以發揮興趣和才能的路,就不致誤入歧途了。

三、從穩固親子關係來看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有愛的企圖,不代表孩子有愛的感受,當父母用自己的期待和方法去愛,沒有瞭解和接納孩子的真實狀況,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和誤解。

人是帶著家人的愛前進,以致可以面對人生各樣的風浪。這一路以接納和同理為基礎的陪伴,不和別人比較、不責備學習速度慢、不壓抑天賦的興趣和智慧,以致我和孩子建立了親子間深刻的信任和安全感。我永遠忘不了當他在小學五年級,第一次拿到學業進步獎時的快樂,他說當時雖然家人不在身邊,但他腦海中浮現了全家人為他喝采的畫面,其實那就是我們平常對待孩子的方式,已深刻地存留在他腦海中。從父母的陪伴中,他確信無論自己表現得如何,我們都會無條件的愛他、引導他。

人生中除了學業成績,還有很多豐富的寶藏,有待我們牽起孩子的手一起去探索;孩子的自尊、自信、快樂、創意和自我價值感,雖然考試不會考,卻能擴張孩子求知的慾望、學習的熱情,自信自在做一個「有用」的人。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