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影響兒童生長發育

分享至...

兒童便祕問題 不可忽視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兒科主任醫師 楊成湛

兒童便秘

臺灣兒童便秘盛行率約 30%,2014 年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針對全台 1244 個家庭進行「兒童腸道問題調查」,發現 4 成受訪家庭的小孩有便秘的問題。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也對 1600 個慢性便秘孩童做研究,發現 3-6 歲孩童便秘比例最高約佔三分之一。該研究發現孩童因急性腹痛送急診,其中約有八成原因便秘。另一個研究發現慢性便秘的孩童中,接近兩成有體重過輕的情形。

便秘的診斷標準是需有 2 週以上的排便不順或排便困難,且伴隨腹痛、肛門痛、肛裂等不適症狀。但是家長要留意的是雖然兒童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有可能因習慣憋便或未解乾淨,即使每日都排便但大腸內仍有宿便。

便秘問題影響甚大

便秘問題普遍存在於國內孩童中,不僅造成腹痛、解便時出血,長期便秘會造成噁心、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及生長遲滯,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有些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課業成績表現。

影響小孩身高的原因不只有睡眠、營養、運動,如果孩子有便秘的問題,可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原因在便秘會導致食慾不振,營養吸收跟著變差。此外,便秘會讓小孩心情煩躁,影響睡眠。

日本學者飯野節夫研究發現,2-6 歲的兒童長期便秘者,精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貪睡、喜哭,對外界變化反應遲鈍,不愛說話,不愛交朋友。他認為經常性的便秘,兒童會感到腹脹不適,但因無法表述自己的這種不適,更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其注意力過多集中在便秘不適上,故會對外界事物淡漠而「呆頭呆腦」。

便秘治療與預防

治療便秘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善用餐後胃結腸反射;精神情緒保持平穩,生活作息有規律,因為繁忙緊張容易加重便秘;另外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多活動以促進腸胃道蠕動。

常用來治療便秘的藥物有容積性瀉劑、高滲透性或鹽類瀉劑、刺激性瀉劑、軟便劑等,這些藥物最好由醫師診斷處方。有些人一有便秘的症狀不明究理就擅自利用成藥通瀉,久而久之反造成依賴或產生副作用。

便秘可能只是單純的反應身體水分、纖維質攝取不足、活動量不夠的一種症狀,也可能是身體某種疾病的表現之一、或是服用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可能是潛藏嚴重疾病的警訊。便秘若以藥物治療療效仍不好時,應該進一步檢查排除是否為腸道結構異常或其他疾病所導致,正確的治療才是根本。

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或浣腸劑會造成腸道自主蠕動能力下降、腸子感覺神經閾值上升,腸道退化,加重對藥物的依賴;也可能使人忽略某些疾病併發排便不順的警訊,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中醫觀點談便秘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吸收的養份變成氣血、津液,以供給全身,脾胃不好當然對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便秘,所以排便狀況是脾胃功能的重要指標。

中醫認為,便秘的基本病變,雖然是因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中醫治療便秘的特色在於多種方藥可靈活選擇應用,補虛瀉實標本,兼治。尤其在虛性便秘的治療上中醫更能發揮補益的特長,培元固本、根本治療。

中醫也特別注重養生與預防保健,鼓勵患者從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結合藥膳食療、運動結合調暢氣機或穴位按摩等,來調和體內的精、氣、神。若能結合中醫、中藥的專長與特色,對於診治便秘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小兒便秘在中醫常見是胃熱證與氣虛證二大類,胃熱便秘證大多是因吃太多辛辣厚味,化火生熱,犯胃而致胃熱過盛。除了便秘之外大多會有口臭、肚子脹、手腳心發熱,晚上睡覺常踢被子等症狀。中醫治療以導滯清熱方式治療如竹茹、砂仁、木香檳榔丸。

而氣虛便秘證患者常覺得排便無力感,大便雖不硬卻解便困難,臉色常蒼白容易疲倦、身材瘦小。中醫以補氣健脾運脾方式治療如黃耆、白朮、麻子仁丸,來提升與恢復腸胃道消化吸收與排便的能力。另外針對食慾差的兒童也可以用開脾健胃的中藥來調理增加食慾,如山楂、神麴、麥芽、雞內金等都是效果佳的開脾胃中藥。

除了吃藥治療外中醫也注重養生與預防保健,從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結合藥膳食療、運動結合調理全身或穴位按摩等方式,這些都對於便秘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小朋友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餐定時、飲食均衡、培養喝水的習慣;容易脹氣或消化不良的小朋友可以搭配熱敷與腹部按摩,家長可以用手指頭,順時針方向繞著肚臍畫圈輕輕按摩至腹部溫熱。 另外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改善便秘。

兒童便秘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