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阿嬤》的開始與延續

分享至...

可憐的孩子在冰冷的地上爬……

喜樂阿嬤繪者 林怡湘

「可憐的孩子在冰冷的地上爬,我向上帝禱告:噢,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喜樂阿嬤。

約 60 年前,有一個美國人因聽了謝緯醫師分享,而從加州到台灣進行醫療看顧。她看見患小兒麻痺症的病童爬進醫院就醫,心裡非常不捨,就決定變賣家產並將自己下半生奉獻台灣,成了台灣人的天使,她就是喜樂阿嬤。她用愛幫助台灣孩子的心,讓他們縱使身體殘疾,還能成長茁壯,成為照亮他人的溫暖陽光。

作者劉清彥老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書寫此故事,初讀時,我很自然地將自己投射在主角阿山的角色中,也計劃要從阿山的視角展開畫面,但對於人物的造型、場景設定遲遲難以下筆,直到看了喜樂保育院的紀念刊物,那一張張的老照片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每個身有殘疾的孩子卻有著滿臉開懷、滿足、自信的笑容,因他們都和喜樂阿嬤在一起!

於是我決定以照片為基礎,用較寫實的手法來描繪角色,也將背景的主色調定調,整體畫面必須由寒色系漸漸轉為暖色系,就好像只要喜樂阿嬤出現了,溫暖與陽光就能進入畫面(人生)。

喜樂阿嬤-1
喜樂阿嬤-2

最特別的是,我想強調人物間互動時的表情、感情,於是放棄背景的細節描繪,採用了大面積的水彩渲染加上撒鹽,力求虛實互應好襯托角色,為了讓顏色的變化隨著故事情節推進卻能保有整體感,我在家裡最大的空間──客廳,把所有可以擺的畫架、桌、椅一字排開,再上上下下放了每一頁的底圖,然後拼接起來,盡可能同時渲染、比對顏色,因為還得等畫作晾乾再接著上色。有好一陣子這批作品是家裡最大陣仗的「傢俱」,當時來家裡的客人都被強迫得在畫作包圍間交流寒暄,不知道是不是很有藝術沙龍的臨場感呢?還是或多或少也被喜樂阿嬤的精神稍稍洗禮一番?

喜樂阿嬤-3

雖然我們有完美的身體外型,但並不代表我們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和不擅長的事,但正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才成就我們的獨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當我們願意彼此組合起來,就能豐富這個世界,成為美好的風景!

就像喜樂阿嬤之於保育院的院童,成就台灣美麗、溫暖的陽光,就像萬花筒之於破碎的色塊、線條,成就豐富多樣、意想不到的花花世界。

今天我們就一起動手來做做萬花筒吧!也要想像自己和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就是那獨一無二的「小圖案」,能成就「大」世界的萬花筒哦!

【親子想一想】
1. 你見過身體有障礙的人嗎?
2. 如果遇見身體有障礙的人,你會怎麼對待他(她)呢?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