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壞,他只是需要愛

分享至...

當老師公開稱讚他的時候……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他是不是有病,為什麼他一直要去偷人家的東西?」、「我們家都有給他錢去買要用的東西,可是他還是會去拿同學的,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他要這樣?」

面對偷竊的人,總是會讓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因為偷竊,帶著是非對錯;因為偷竊,是一個界線和關係的破壞。

使用「未經人同意」取代「偷竊」

我在學校服務過各式各樣的學生,無論是憂鬱、自傷、拒學、過動、選擇性緘默等,被標籤「偷竊」的學生是最不討喜的,他們會讓人對他有戒心,他們會讓人對他保持距離,因為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他人的損失,影響他人對他的觀感,所以他們是很孤單的。

坦白說,我很少用「偷竊」這兩個字,我大多會以「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這些字,為什麼我要如此饒口講同樣一件事呢?是為了一個人的自尊!因為在校園裡孩子們尚未成年,他們的行為表現一旦被標籤,就不容易拿掉那個標籤,連他們自己也彷彿被這標籤給框住了,以至於他們似乎很難有翻身的一天。

「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代表他們在拿他人物品之前,「缺少」先徵求他人同意的行動,所以是可訓練或可改善的,相較「偷竊」帶給人的感受是比較正向的和積極的。

思考背後原因

很多人會想要知道究竟他為什麼會這樣?我必須說個別差異很大,雖然同樣做出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的行為,但每個人的情況並不盡相同。

有的人是衝動控制問題,在還沒有詢問他人之前就先動作,他們做得總是比想得來得快,他們的手動得比嘴巴來得快。有的人是成就感受阻,他們可能在學業或人際上較少有成就感,假如能「成功」拿到他人的物品就有一種不當的成就感,他就不那麼覺得挫折,反而因為拿到他人物品而感覺自己好像是有用的人。有的人是人際挫折,他們可能在與人互動的時候有較多的負面情緒,更或者他們不擅長和人有正向的連結,所以透過拿他人的物品,造成一個假象似乎和人有關係,更或者是拿了之後會有人來問他:「你有沒有看到我的東西?」藉此和人有所互動。

協助孩子三要一不

上述講的幾項可能的原因,並無法解釋所有的個案,但是我想試著點出兩個人基本的渴望,那就是「沒有人想要被討厭」、「人需要成就感」。那就是,在表面的行為底下,內在的情感層面是需要被肯定、需要有歸屬感的。該如何使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的人改善此行為呢?在此,提出三要一不,供大家參考。

要教導:
幼兒在發展階段裡,會有一個時期是「我的」,也就是幼兒會常掛在嘴裡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爸的」、「我媽媽的手機」等等,他們開始需要設定界線,去區分物權,從物權裡去建立自我概念,大人可以在這階段就教導你的和我的,也教導在碰觸他人的物品要先詢問,即使在家裡也要完成詢問的動作,例如:孩子要拿家長的東西,家長可以開口說:「請你先問媽媽,媽媽同意才能給你。」

要尊重:
讓孩子知道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拿他人的物品,是一個沒有尊重他人的表現。當孩子發生類似的事件時,請私下和孩子去討論此事,避免公開去斥責或是用引發孩子羞恥感的方式處理,因為我們若要教導他尊重,就要以尊重的方式來面對他。

要區分:
我經常和家長、老師重申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錯的是事,而不是人」,我們得接納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不接受錯事,但是我們不宜因這件錯事就失去對人的信心和對事情能改善的盼望。當我們能放下陳見,多一點愛,當我們願意靠近做錯事的人,愛能遮掩許多的錯,他才能從愛中去學習正確的行為。

不否定:
說真的,不管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的人背後有什麼原因導致他做出這樣的行為,他們對自我都是採取一種否定的態度,他們並非認為自己是對的,而是在種種情況下,他們生理自制力低或是缺乏正確經驗或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所以否定對於他們並沒有任何的幫助。我們雖然無法完全理解他,但需要在心裡多出一個空間,幫助他逐漸改善。

分享我服務過的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六的男孩,他從小就被指責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的物品,他的人際關係不好,不單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都不好,因為人們討厭他、不相信他。

當他越難過失落或孤單的時候,他拿的越兇。有一天,我建議老師給他任務,讓他能夠做些正向的事去幫助他人,他雖然被分配的只是早上開門,幫老師跑腿拿東西,但是當老師公開在班上稱讚他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不再一樣了,他開始有自信,他開始對自己有所控制感,他不是那個只會未經他人同意就拿他人物品的人,他也願意去先問過他人,得到他人同意後是能夠被信任的,他最後交到了朋友。透過他的改變讓我知道,他不壞,他只是需要愛。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