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雜音是心臟病嗎?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約佔千分之八的機率……

花蓮縣新城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小兒專科 許木嶺

過去曾在產後護理之家巡診新生兒聽診時,聽到 2-3 級連續性心雜音,但食慾 正常、呼吸正常。轉診到醫院,檢查是心室中膈缺損。

父母帶一位剛滿一歲女兒擔心來門診問:「出生時曾自費做心臟超音波沒太大問題,說破洞會關,幾個月後再追蹤,但一直沒再回醫院。最近打預防針,檢查時有心雜音,醫師說沒關係,再追蹤就好。請問要不要再去做心臟超音波?」 我說:「目前聽診是 1-2 級收縮性心雜音,多是瓣膜暫時關不緊而造成血液逆流,屬於功能性,可再追蹤。若真的不放心,就回醫院再做檢查確認。」

國一男生因呼吸喘來看診,聽到 3 級心雜音,嘴唇略發紺,測血氧是 92%,告知要轉診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幾天後醫院回覆,有肺高壓合併瓣膜異常。

小兒心臟病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約佔千分之八的機率,約有 5% 的足月兒及約 50% 的早產兒出生不久後可以聽到心雜音,這些雜音有 90% 左右在 4 個月大時會消失,只有少數持續存在。而這些持續存在的心雜音,有些則是在門診無意中發現的,可分為發紺ㄍㄢˋ (外觀發黑發紫)性及非發紺性的心臟問題。

良性心雜音

另外,還有一種在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特別容易被聽到的良性心雜音,叫做「周邊肺動脈狹窄」,這種現象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推測應和新生兒時期雙側肺動脈相對較狹窄與分叉的角度有關。這樣的心雜音絕大多數在 6 到 12 個月大會逐漸消失,而且對心臟功能完全沒有影響。

心雜音依心跳時發生的時間分為收縮性、 舒張性與連續性,其聲音大小分為六個等級:

心臟血液的流動過程中,如果和心臟的腔室、瓣膜、或是血管之間發生較明顯的摩 擦與震動,就有可能產生所謂的「心雜音」,也就是在正常的心音中出現多餘的聲音。很多時候,心雜音的產生是一種生理現象,也就是說心臟血管的結構功能正常,是因為血液的流動撞擊這些器官時所引起的聲音,這樣的心雜音可以歸類成「功能性」或「良性」的心雜音。這類心雜音聽起來是低沉、震顫的,像撥弦聲,因類似弦樂的聲音,又被形容為有音樂性的心雜音,聲音較小較短促 (分級在第 3 級以下),出現在心收縮期, 沿著左胸骨的上或下緣可聽到。

在過去的統計中,至少 30% 的小朋友在生命中的某一時期都曾出現過這樣的良性心雜音。可能因發燒感冒、緊張興奮、劇烈運動後、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原因而增強,於 3 到 7 歲的兒童最常被聽到,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這也就是為什麼小朋友因為感冒或發燒求醫而突然被醫師告知有聽到心雜音的原因。

病態心雜音

但有時心雜音的出現是因為心臟血管本身的結構功能出了問題,導致血流在特定位置出現亂流的現象,這樣的心雜音就是一種心臟病的表徵,稱為「病態」的心雜音。 病態心雜音的表現非常多樣,包括除了收縮期、舒張期、連續性、也可能是奔馬音、異常的分裂音與敲擊音等。

一旦醫師判斷可能是病態的心雜音時, 通常都會再安排心臟超音波及其他相關檢查 (例如胸部X 光、心電圖),以確認引起心雜音真正的問題。

持續追蹤與積極治療

小孩的心雜音若是初次被偵測到時,通常都必須由小兒心臟科做進一步的確診,多數是良性,食慾正常、成長發育正常,臨床上沒有呼吸急促、心跳快,也沒有發紺,有些甚至是胎兒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孔洞,隨著年齡的增加,此孔洞會自己慢慢的閉合,例如: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但仍有一部分人是無法自然癒合的,但也不至於影響生長發育及無明顯的臨床症狀,這類患者 也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發紺性心臟病,這類小孩通常出生不久後就容易有臨床症狀的出現,被及早診斷出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會根據哪一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