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箱子》—— 在愛裡,沒有剝奪與轄制

分享至...

【教養與學習】

社工師 吳秉瑮

當我跟自己的孩子分享完《大箱子》的故事,孩子說著:「我不喜歡被關進大箱子!」

帕蒂、米奇和里莎原本都有自己的家,他們也喜歡在學校、街上、田野裡自由自在地活蹦亂跳:帕蒂在學校唱歌、奔跑,米奇在街上大聲嚷嚷、玩球,里莎在田野裡讓松鼠和馬兒自由奔跑。但這樣的自在與快樂卻讓大人們很緊張,大人們認為小孩應該都要乖乖聽話,遵守大人規定的一切事情,便決定把他們關進一個大箱子裡,認為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自由。

上了鎖的大箱子裡有:鞦韆、溜滑梯、漂亮衣服、玩具、電視和美食,還有大人們特地準備的「罐裝泥土」和「罐裝蝴蝶」,以免他們三人忘記大自然的模樣。但是帕蒂說:「如果自由是完全依照你們的方式,那就不是我的自由。」米奇說:「如果自由是非得遵守你們的規則,那就不是我的自由。」里莎說:「如果自由得用你們的方式來掌握,那不是我的自由。」

故事的最後,帕蒂、米奇和里莎決定合力打開大箱子的天花板:「如果海豚能鳴叫、兔子能跳,誰說我們不能掌握自己的自由?」

孩子是擁有自我生命、獨立的個體
「親子關係」是人的生命中很深刻又特別的關係,孩子從我們身上獲取了一部分:基因、血液、細胞……,而在道德法律上我們對他又有著不可分割的義務與關聯。看著孩子的模樣,想著孩子與我們的密切,卻常常忘記他其實不是「我的」。孩子不是財產、不是機器、不是玩偶,我們有義務照顧、教育他,但他卻是獨立,擁有自我生命的個體。

這個《大箱子》的故事,是作者與她當年九歲的兒子共同完成,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也讓我不禁反覆思索、檢討著:我們是否不自覺只希望用最快速簡便的方式管教孩子?是否不自覺希望孩子能像機器人般永遠不要出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常常只以自己的情緒或喜好為最重要?

11 月 20 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太多孩子被錯誤對待,太多孩子被大人自以為的「為你好」而傷害。我們不該以「愛」為藉口而對孩子設下重重限制或任意對待,真正的愛,沒有剝奪與挾制。

工具及材料:
紙盒、色紙、剪刀、保麗龍膠、膠水、色筆、裝飾材料

作法:
1. 告訴孩子紙箱的用途後,協助孩子將紙箱裝飾成他喜歡的樣子。
2. 詢問孩子:希望被大人用怎麼樣的方式對待?大人做哪些事情時會感受到被愛?
3. 將步驟 2 孩子所說的答案寫下來,貼在紙箱外,完成。

當我跟自己的孩子分享完《大箱子》的故事,孩子說著:「我不喜歡被關進大箱子!」於是我問孩子希望大人能怎樣對待她,她告訴我:「希望每天都能抱抱!還有說故事給我聽,然後我做錯事情的時候可以用說的,不要用罵的,當我有想做的事情,妳能讓我去做而且教我一起做。」孩子單純的願望,提醒我們尊重孩子,好好愛孩子。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