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家!

分享至...

【理事長的私房故事】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這次疫情關係,讓很多「外出」變得不一定要做,反而大部分的人開始在家了!是好事嗎?

去年十月,我在彩虹愛家出版了《有人在家嗎?》一書,在整理文稿時,我將架構按房子的各部分功能而分類,覺得蠻有創意的,但是在想書名時可卡住了,左想右想,忽然有個意念:有些人辛辛苦苦弄了個「家」(home),卻常不在家,隨著少子化的托育政策和高齡化的長照政策,家中不但人漸少,家庭(family)功能也就弱了。

於是《有人在家嗎?》就定案了,作者我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散文時,能同時想想家庭的功能,而且盡量花時間待在家裡享受與家人相處。

疫情衝擊

沒想到,事隔三個月,新冠病毒來襲,一開始大家不知其厲害,視為一般流感,以為躲一陣子就可以避災了,沒料到它來勢洶洶,全球陷入恐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同胞也衝回老家,至今方興未艾。這時《有人在家嗎?》似乎有了不同的答案,為了更落實防疫,我們紛紛選擇「在家」──在家上課、在家工作、在家用餐、在家開會、……「家」果真是人們最可靠的避難所。於是,基於安全理由,我們盡量居家。

原來在家比較好

我家附近的停車位平日白天有很多空位,黃昏後倦鳥歸巢,車位才漸漸停滿,但疫情加重後,連白天都一位難求,其實很多人都不敢搭大眾交通工具,怕不小心被感染,照理說,白天開車出門的人會更多才對,為什麼反而開車的人少了呢?

是不是有些人出門本來就不是「必須」,而是「寧可」?但是人命關天,出門前,總會加個「出門過濾器」──我真的非出門不可?!若是,那就盡量小心,時刻自我提醒;若否,那就祭出替代方案:跟朋友聚談?可以用視訊嗎?購物?可以網購嗎?逛街?可以逛網路嗎?洗頭?可以自己洗洗嗎?家裡的洗髮精很久沒用了呢!用餐?還是找找冰箱和廚房櫥櫃還有什麼食物吧,說不定有些都過期了。

說不定很多的「出門」都不是必須,所以特殊情況下,「選擇」了不出門。

有人享受難得的「懸空」,反正能延期或取消的都不急了。慢下腳步,仔細想想習以為常的忙碌。有人非常焦慮,想念以往的「慣性」,想念「被需要」的感覺。有人不知道在家裡要做什麼,跟家人長時間相處固然溫暖,互動卻疲累。

在家雖然好,但是我們已經不習慣待在家裡,有的家像個旅館,剩下的功能只是睡覺?

長期以來關注家庭的我,在極度悲觀之後,反而產生某程度的樂觀,若我們在此艱困的時期學會仰望,學著跟家人更有品質的相處,何嘗不是翻轉家庭的契機呢?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