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說 我怎麼知道你的感受(下)-實際執行試試看

分享至...

【特殊教育】

藍海曙光.語言治療師 李芝瑩

孩子需要學習說出感受,提供生活小方法,一起來試試看!

在上篇文章裡,我分享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時,需要先有的幾個觀念,包括不要只看到外顯行為表徵、應該要跟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在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心情時,家長也要「接納孩子感受」、「找出引起感受的原因」、「了解感受的目的」。本篇文章將接續這個主題,與大家分享一個觀念,以及引導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

行為才是影響他人的關鍵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這些感受、情緒其實不會影響到他人,真正會影響到他人的是外顯出來的行為。家長困擾孩子不配合吃飯、亂丟東西,但再探究原因才發現是因為心情緒不好,如生氣、難過、害怕;但行為表現是一項長時間累積起來的結果,當大腦接收到一個刺激時,會根據過去的經驗、當下的判斷,再綜合出一個行為做出回應。

因此需要修正孩子的行為時,就需要先建立一些不一樣的經驗,並教導孩子觀察當下的情境去做判斷,同時也要記住,孩子的大腦並沒有那麼成熟,可以馬上說完馬上改,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改變。因此當家長觀察到孩子的改變時,千萬別吝嗇你們的讚美跟肯定,這樣一來,孩子才會越來越進步。

也要提醒家長適度的處罰、暫停原本正在進行的活動、處理孩子的行為等,是為了讓孩子更好,讓孩子下一次面臨類似的狀況時,能有更好的回應方式。

但一切的學習都從模仿開始。「言教不如身教」,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過於激烈,因為長期處在恐懼、害怕的孩子,也會出現不配合、逃避、攻擊等行為問題。

在生活中的小方法
表達情緒的練習過程,就像語言發展一樣,需要大人的引導、示範,以及練習,並在錯誤中修正,學到正確的方式。掌握下面幾個小方法,在生活中一樣可以提升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

先理解、再表達
我們能正確使用詞彙、句子前,一定要先理解詞彙、句子的意思,學習情緒詞彙也是相同的過程。我自己在語言治療的課節中,會帶著孩子去觀察影片主角、繪本主角,從他們的背景、個性開始看起,會特別加強一些關鍵字:如他是一個「容易生氣」的哥哥、她是一個「愛哭」的小朋友,再舉一些例子連結「容易生氣」、「愛哭」關鍵字,如:積木倒了就生氣、沒有拿到車子就生氣,把抽象的詞彙和具體的事件連結,讓孩子更能了解這些情緒詞彙是什麼。

等孩子比較理解後,我也會讓他們練習描述,可以先從繪本/影片開始,再練習描述家人、老師、同學。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使用錯誤的狀況,此時就需要家長的幫助,讓孩子一次一次修正錯誤,學到正確的用法,孩子腦袋裡的詞彙庫越多,要用來表達時,才不會詞窮、或是詞不達意了。

共同討論可行的表達方式
在生活中處處都是機會教育,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藉由一些事件進行討論,讓孩子也想想,怎麼做、怎麼表達比較好?如: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大哭大鬧,可以詢問孩子,讓孩子說說他自己的看法。可以先從是非問句開始:「你覺得他用哭的方法好不好?」「你覺得他的媽媽知道原因嗎?」孩子大一點、表達能力比較好後,可再練習一些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要怎麼說,媽媽才會知道他想買玩具?」「你覺得為什麼爸爸會生氣?」或許孩子一開始可能只說出一些關鍵字詞,此時家長就可以再引導孩子使用完整的句子去描述,如:「我覺得他用哭哭的方法不好,媽媽只聽到他哭的聲音,不知道他要做什麼?」接下來可以討論一些方式,讓孩子選擇哪一個比較適合,如:「用哭的比較好,還是跟用嘴巴說『媽媽我要吃』比較好?」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覺,如:「爸爸只有聽到他的哭聲,也會越聽越生氣,這樣大家都在生氣,一點幫助都沒有……」

常常練習、常常討論,家長越了解孩子的感受,也越能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表達方式,以及教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回應他人。

常常聽到家長跟我分享「帶孩子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其實要修行的不只是我們,孩子也需要機會練習,才會越來越進步。若是能在平常生活試著做點練習,透過我們的協助、引導,讓每次事件的衝突降低、處理方式越來越好,這樣家長的「修行之路」,或許就能越來越順利囉!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