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事-孩子長大囉!

分享至...

【生命教育】

諮商心理師 張綺瑄

孩子要進入小學了!但其實,低中高年級都有不同的需要,父母要怎麼轉換角色,適時幫忙呢?

小一新生入學的班親會,通常十分熱鬧;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浩浩蕩蕩一起陪同前往並不稀奇。畢竟當孩子從一個時間、活動架構比較彈性、自由的幼兒園,進入一個必須遵守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學習各種課業以及自我負責的階段,對家長而言是孩子成長的大事。

小孩長大囉!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此階段孩子處於:「勤奮進取 vs 自貶自卑」 的危機。孩子必須熟練重要的社會與學習技巧,如順利習得將會更有自信,更願意努力學習,為下個階段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如果無法順利獲得這個技能,很容易變得自卑,影響下個階段的發展。難怪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家長往往參雜許多的期待與擔憂。

雖然小一到小六被歸類為同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但低中高年級基本上有明顯的差異。曾有一位國小老師半開玩笑形容,低年級導師需要把屎把尿,高年級要忍受學生的叛逆,還是中年級輕鬆一些,不用當保母,學生也不會跟老師作對。

先建立學習動機
剛進入小一的新生,還搞不大清楚狀況下,就需要整堂課坐在自己的位置,專注地學習與做作業,因此特別需要家長的關注。

適應和培養學習的興趣是此階段最主要的目標,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最優先的,因為在順利適應國小生活前,是無法好好吸收知識。若是過度要求知識的學習,孩子反而容易對學習產生害怕與排斥感,就不容易適應學校生活了。

通常孩子無法說清楚為什麼考不好,所以不要把焦點放在分數,而是有效了解孩子對每個科目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挑戰,再觀察孩子如何學習及解決問題。

先學會教朋友
是不是能夠交到朋友,會影響到孩子喜不喜歡上學。事實上,在幼兒園階段就能初步觀察到孩子的人際互動特質。有的孩子傾向主動積極和人互動,很快就可以和大家玩得很開心,家長只需要關心孩子和同儕間相處的經驗,適時協助如何回應困難的狀況,如何鞏固同儕關係,如何彼此幫助等。

對於比較內向,不擅長與人互動的孩子,需要家長多加輔導協助。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管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參與朋友的聚會與活動,孩子會模仿、學習父母和他人的互動。例如:在公園遊玩時,家長看見其他正在玩的小朋友,可以說:「哇~大家溜滑梯玩得好開心喔。」再邀請孩子:「你跟漂亮的姊姊們一起玩吧!」用讚美拉近了孩子之間的距離後,就容易玩在一起了。有了被同儕接納的經驗後,自然會增加內向孩子互動的意願。

協助孩子與同儕相處
中年級孩子進入較為適應穩定的階段,對師長反應更敏感,傾向爭取師長的肯定,但已不像低年級時,把老師的指令視為絕對正確,而是開始根據自己學習的成就和人緣等,形成對自我的看法,也在意是否受到朋友的歡迎,更會形成同性的同儕團體。

此階段的父母,聽到孩子抱怨同儕間的紛爭,或對某個同學感到不滿,不用急著馬上給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在事件中的想法與感受,再問問孩子會如何面對和解決,最後才巧妙表達自己的看法,並詢問孩子的感覺?是否有幫助?切莫因為心急,立馬前往學校解決。孩子很可能再也不敢回家訴苦,或因此更被同儕孤立。

至於高年級已進入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識增強,有時為了保有自我主張,容易有反抗權威的傾向,對於同儕認為好或不好的隱性規範很在意。面對以往乖順的孩子開始不聽話,家長心中不免生氣擔憂,似乎自己的重要性不如同儕的一句話。

事實上,在孩子堅持的外表下,還是很在意父母的看法。家長協助此階段的孩子,需要多一些朋友的角度,在孩子有情緒時,別拿出權威來壓制,以免不小心關閉了溝通的門。對於孩子所交往的同儕對象,避免直接批評和阻擋。很多時候,巧妙帶孩子加入正向的同儕團體會更有幫助,例如:教會的主日學、團契或小組。

在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國小雖然同屬於「勤奮進取 vs 自貶自卑」的階段, 但其實,低中高年級有各自不同的重要議題。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轉換不同的角色,從全面照顧的指揮官、引導的教練,到朋友般的輔導。相信吾家兒女初長成,可以感受到說不出的美好養育滋味。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