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兒女初長成-7-11歲的生命教育

分享至...

【生命教育】

課程發展部主任 鍾美慧

7-11 歲階段,孩子進入學齡階段,有更多的學校生活,父母該怎麼做呢?

在家長座談中,一位媽媽嘆氣:「我們家小一的兒子,開學兩個多月還不適應,不是沒抄聯絡簿,就是忘了帶課本回家,學校作業更是磨人……」當孩子進入小學,父母開心孩子長大了,又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生活不適應……

學齡階段的孩子,有什麼心理特徵及發展任務,父母又應如何陪伴呢?

學齡兒童主要心理特徵及發展任務
勤勉/自卑
艾里克森(發展心理學家)解釋,如果小學經驗到成功多於失敗,將養成勤奮進取的性格,敢於面對困難繼續追求成功。反之,若是經歷太多失敗,難免養成自貶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發展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起步,但仍停留在具體思考。

脫離自我中心
心理發展已脫離嬰幼兒的自我中心,對人事呈開放狀態,比較純真、直率,少情緒動蕩,親子、師生關係也比較融洽。

發展同儕友誼
開始發展友誼,朋友逐漸成為生活重心。

父母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孩子進入小學,逐漸脫離父母,生活重心轉移至課業及同儕關係的發展。雖然父母責任較為輕省,但卻需要在孩子的學習、交友、認知的建立上多花些心力。

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
彩虹愛家曾對國小生做過調查,顯示三年級生只有 50.8% 喜歡上學,到六年級降低至 38.2%。小學是學校教育的起步,考試評量是為了測驗學習成果,但也會帶來壓力。若孩子在課業上常常受挫,加上父母的嚴厲懲罰或話語貶抑,會使孩子在學習上產生無力感,若在學校學習的起步就失去興趣,未來漫長的求學要如何度過?

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應是學齡兒童父母重要的課題。以下建議提供參考:

鼓勵的應用
阿德勒(心理學家)認為鼓勵可以使人發現自己的優點、內在資源,並激發自主與自決的能力。所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父母要肯定孩子負責態度及好的表現,孩子會因此得到成就與自信,更願意積極的學習。鼓勵還有一個重要原則,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而非結果,不要把焦點放在分數上,讓孩子誤以為成績=自我價值。

讓學習變有趣
可運用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當小老師和父母分享他的學習;或結合功課與生活,如切水果與蛋糕時練習分數(除法);到戶外體驗自然課本的內容,讓他覺得學習的東西是有用的。

引導而非指導
當他提出問題時,引導他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告訴他答案。另外,提供孩子多元的參考資訊,以開拓他的思維與眼界。若父母能引導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滿足與快樂,便能引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發展孩子的優勢
迦納(心理發展學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潛能,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獨特智能,並創造環境讓孩子的優勢能力得以展現。

建立孩子優質的信念
學齡孩子的思維,慢慢從具體形象邁向抽象邏輯,也慢慢建立對自我、他人、環境、生命的認知,父母可在餐桌、路上、睡前,用問題開啟對話,如:「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覺得同學如何?有交到好朋友嗎?」此外,與孩子共讀繪本、一起欣賞影片或出遊後,都可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孩子思考。

孩子在分享時,父母要專注聆聽與正向回應(不批判與建議),好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增近親子關係,更有助於培養孩子思考能力,領悟正向的價值信念。

我很喜歡聖經箴言:「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不可使他(智慧)離開你的眼目。這樣……你就坦然行路,不致碰腳。」讓孩子在年幼時就得著真智慧,成為他一生的明燈,是父母重要的責任。

培養孩子人際能力
孩子上小學後,有較長的時間在學校度過,需要同伴情感上的支持,所以交朋友成為孩子看重的事。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若沒有人和他作朋友,父母先同理並和他討論原因與交友方法,也可藉生日名目邀同學到家裡玩。另外,也要關心孩子班上有無霸凌事件,和孩子討論如何保護自己或關心班上弱勢同學。

培養欣賞自然、社會關懷的情懷
現今孩子大多沉溺於 3C 產品,父母多讓孩子接近大自然,有機會觀察生命的奇妙,更懂得珍惜生命。另外,多與孩子分享世界性的災難事件,或帶孩子參與社會服務,提升孩子社會關懷的公民素養。

學齡兒童若以低、中、高年級分野,在心智及生理發展上會有不同的變化,而孩子的發展速度也會有個別的差異,所以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適性引導。雖然他們看重友誼,但情感上仍依賴父母,父母需在孩子的情感帳戶中,不斷存入愛的存款,並藉著心靈對話,建立溝通的平台與管道,才能為孩子在步入青春風暴期,作最好的準備。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