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類固醇在兒童的使用

分享至...

【醫學與生活】

原台大麻醉科醫生 楊雅閔

當醫師開出類固醇的藥品時,家長總是有許多不安,不知道是否該拿給孩子吃……

美名或臭名
「美國仙丹」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種類固醇藥物,具有著仙丹般的療效,也兼備了令人畏懼的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變胖、皮膚變薄等。同時因為副作用的名氣太大,導致大家一聽到治療的藥物中有類固醇,腦中警報就大響,自動把類固醇逐出藥袋。

類固醇真實的身分
事實上,類固醇並非只有美國仙丹這個藥,而是泛指著化學結構與類固醇類似的賀爾蒙,例如膽固醇、雄性荷爾蒙、雌性賀爾蒙、糖化皮質類固醇、礦物皮質類固醇等。一般我們所說的類固醇,主要是指糖化皮質類固醇,由身體的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在維持身體機能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醣類(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上,它可以增加糖質新生(葡萄糖新生成),且把葡萄糖這重要的能量來源,保留給腦和血液中的紅血球使用,以維持重要的身體機能;又如在蛋白質的代謝上,抑制組織對胺基酸的使用;此外它還能維持血壓,維持身體中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負面的作用則是會導致骨質疏鬆、生長減緩、脂肪堆積在肩部、臉和腹部、微血管變得脆弱,易瘀青、促進尿酸鹽排出等。

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糖化皮質類固醇最為人所重視的功能,就是抗發炎及免疫抑制,除了減少發炎細胞的徵召、降低發炎細胞功能,也減低發炎處的血管通透性;同時藉由抑制發炎物質的釋放及合成,保護身體不因自身的壓力及防禦反應受到傷害。因為糖化皮質類固醇具有抗發炎及免疫抑制的功用,因此許多人工合成的類固醇也一一出現做為藥物,美國仙丹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兒童身上的使用
因強大的抗發炎效果及免疫抑制的功能,兒童使用類固醇常見的原因不外乎:
氣喘、哮吼(聲門受病毒感染所引起)、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使用的類固醇型式多半是局部吸入、局部塗抹的藥物;治療的時間則是以短期為主。在這種短期、小劑量的使用之下,類固醇的副作用基本上是少之又少。

類固醇的副作用
副作用除了常聽到的水牛肩、月亮臉、皮膚變薄、變胖、四肢纖細外,其他尚有行為改變、激動、心情搖擺、水腫、頭痛、食慾變好、體重增加、骨質疏鬆、容易感染、胃部不適、血糖上升、視覺受影響、長不高、傷口癒合較慢等。然而這些副作用的產生,多半是長期且口服使用才會出現,例如因某些自體免疫疾病(風濕免疫疾病)、腎臟疾病、皮膚疾病、過敏反應等的情況之下,需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才易發生。

常見的疑問
即便是在醫師的指示下所開立的類固醇藥物,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還是會偷斤減兩儘量少給孩子使用,原因不外乎擔心小孩長不高,擔心有任何副作用或後遺症的產生。

其實根據英國醫學期刊底下的兒童疾病文集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 ,在 2016 年所發表 的一篇系統性回顧的文獻指出,兒童接受短期口服類固醇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嘔吐、行為改變、及睡眠障礙,發生率介於 4.3~5.4%,而最嚴重的不良反應則是易遭受感染,發生率接近 1%,但這些不良反應都是在口服的情形下發生。

若是兒童長期口服類固醇的毒性研究,則在 2017 年 PLOS ONE 期刊 2 有一篇系統性回顧的文獻。在這文獻中提到,體重變重、生長遲緩以及類庫欣氏症表徵(月亮臉、軀幹肥胖、腹部紫紋、皮膚萎縮、皮膚皺褶的色素沉著),發生率約在 18.1~21.1%。最嚴重的不良反應一樣是易遭 受感染,但這是長期口服的情形。

至於局部吸入或鼻噴劑呢?根據 2016 年過敏、氣喘及免疫期刊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3 所發表關於使用類固醇鼻噴劑的安全性研究,發現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會增加鼻黏膜萎縮的風險;而大家所擔心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生長遲緩的證據,目前並沒有一致的結論,且臨床上並不顯著。

關於吸入劑和生長的影響,在 2016 年小兒過敏及免疫期刊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4 的文獻中發現,氣喘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的兒童,在青春期前的身高與其他兒童無異,只是最終的身高會比其他兒童平均少 2 公分,這最終身高取決於使用的類固醇種類、時間長短及累積用量。

因此當我們接到的藥單裡面有類固醇時,先不要驚慌,也不要暗暗丟棄。因為有需要才會使用,如果真的擔心或有任何不明瞭的,記得直接詢問醫師或領藥的藥師,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喔!

參考文獻:
1 Aljebab, Fahad, Imti Choonara, and Sharon Conroy.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oxicity of short-course oral corticosteroids in children.”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16): archdischild-2015. 2 Aljebab, Fahad, Imti Choonara, and Sharon Conroy.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oxicity of Long-Course Oral Corticosteroids in Children.” Plos one 12.1 (2017): e0170259. 3 Bensch, Greg W. “Safety of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17.6 (2016): 601-605. 4 De Leonibus, Chiara, et al. “Influenc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on pubertal growth and final height in asthmatic children.”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27.5 (2016): 499-506.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