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人

分享至...

【理事長的私房故事】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機器逐漸取代人的工作,那麼人類還留下什麼,是無法被取代的呢?

最近看電視新聞,有兩則讓我很關心的報導,一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令人質疑大學教育的「學用不符」;一是機器人(Robot)的研發,不但在工作場所越來越普遍,且登堂入室,走入家居生活,例如:很多家庭都有了掃地機、拖地機,它們不抱怨,也不怕累……

機器逐漸取代……
這兩件事看起來好像屬於不同檔案夾的事情,前者講的是「人找事」的困境,在接受多年的教育後,竟然英雄無用武之地,人不能盡其才就會搞破壞,對社會是很大的損失。後者談的是「事找人」的替代方案―機器,機器本來是人所發明的「物」,供人來使用,但是機器人的功能更多發揮、物盡其用之後,反而漸漸取代人,搶了人的工作機會,奪了人的尊嚴,想想挺可惡的。

有人說,一般人學歷提高後,不肯遷就較「低階」的工作,很多勞力工作缺人手,就必須讓機器來代勞。問題是,如今不但勞力工作被機器「搶」了,連需要腦力的工作,也漸漸被人工智慧取代。以前「記性好」的人求職很吃香,如今比不過一片百科全書光碟;現代強調創意,但人工智慧也不斷進步,而且人的生活中有悲歡離合,機器人不必受到恩恩怨怨的干擾,效率是人類無法忽視的,「未來世界」好像就在眼前,該期待還是惶恐呢?

無可取代的價值

今後卻可能變成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上司,不再虛幻,那麼到底身為人最底線的「功能」是什麼呢?

我想介紹大家看一部影片《變人》(Bicentennial Man,兩百年的人,YouTube 可觀賞),這部電 影描述一個機器人想要變成真實人類的故事。由 Robin Williams 飾演機器人安德魯,一開始他只是個單純的機器人,但因為擁有特殊的「情感晶片」,可以逐漸學習成長。他偶然的成為馬丁家忠實的僕人,學會了人類的行為語言、學會渴望自由、學會如何愛人。他的精采演技讓這個機器人顯得生動逗趣,而劇本更是令人深思。

為了不影響大家觀看電影時的好奇,細節就不多說,總之,安德魯的好奇心和學習力,讓他一步步「學習」越來越像人,但是他仍不滿足,他也不斷的「捨去」機器人的「優勢」,寧願承受一般人很想逃避的老病死苦,為的是什麼呢?

人何以為人?人性的本質是什麼?不少人覺得人生很苦,卻又期盼不朽,但是機器人本來不能感受痛苦和辛苦,而且很長壽,安德魯卻不要「像人」,而是要「當人」,真令人費解。

回到開頭,我相信,未來需要勞力和腦力的工作都逐漸被取代,唯一機器人必須成為真人才能享受的能力就是「愛人的能力」,生命教育就是要學這個,加油啊!

對了,主題曲〈Then you look at me〉也很好聽喔。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