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聲音-淺談聽覺、音樂與聽樂治療

分享至...

【特殊教育】

宏恩綜合醫院復健科 專業督導 陳映達

太多的聲音訊息,可能造成孩子感覺調節的困難……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一聽到音樂就開心的手舞足蹈,但我的孩子卻一直害怕的黏在我身邊?」「為什麼孩子不能乖乖坐好,常常會搖晃身體或發出聲音呢?」

感覺統合
這一切都要從感覺說起,每天一起床、盥洗、穿衣服、吃早餐,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接收、組織和整合感覺訊息(稱為感覺統合),這些訊息可能來自於外界或我們的身體。整合過的感覺訊息,不只提供大腦判斷該如何面對當前的事件,甚至會深入記憶中引起負面情緒反應,像是受傷時的恐懼與疼痛感。

孩子的發展亦是如此,從出生那一剎那起,感覺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本體覺 ( 接受動作指令 )、前庭覺 ( 平衡、情緒 ))就會透過神經系統,將感覺訊息不斷的傳至大腦,再產生適切的反應,讓孩子學習到許多新的動作技能。

當狀況發生時
然而一旦孩子的感覺統合出了問題,就如同高速公路塞車一樣,反應的效率和正確性就會大受影響,特別是在感覺調節的處理上。感覺調節是指大腦會主動的調節感覺刺激的輸入強度,放大某些感覺,忽略一些狀況(像吵雜環境裡還是可以清楚對方說話),並且依據不同的情境(如安靜或吵雜)或身體狀況(睡眠或清醒),感覺調節的能力也會不停的變化。

成年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刺激,但孩子卻很少有機會,因此就可能出現不當的反應,而當聽覺感覺失調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的情形:

音樂治療1

感覺統合的活動,可以協助調節困難的孩子,不過目前多以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為主,聽覺的介入雖然比較少被注意,卻是重要的一環。聲音,一直存在於生活中,很難被篩選和調整(相較於視覺、嗅覺、味覺等),因此在無意識的情形下,孩子的大腦可能過度的去處理四周的聲音訊息。對於孩子突然的哭鬧、興奮的尖叫、喃喃自語,父母可能會安撫或阻止孩子吵鬧,但卻忽略這可能是孩子對環境中的聲音,所產生的防衛或不安。

聽樂治療的用意
聽樂治療就是透過聽覺來介入感覺調節的一種方法,結合了感覺統合理論及部分音樂治療概念,將音樂內的元素(音調、節奏、旋律等)進行特定的修改,加入聲音特有的空間感,再藉由特製的耳機,將聽覺刺激直接輸入到耳朵內的感覺受器,以促進孩子主動的聽覺覺察和注意力,進而改善感覺調節的困難。

此外因為聽覺的耳蝸神經和前庭覺的前庭神經,皆屬於第八對腦神經路徑,因此透過聽覺輸入的調節,也會促進聽覺/前庭系統的整合,而改善動作能力的表現。在近期的研究中,也指出結合聽樂治療與感覺統合活動,在孩子的動作計畫、溝通能力與社會參與度,皆有良好的效果。

以下比較音樂治療和聽樂治療的異同:

音樂治療2

聽樂治療的音樂,能促進孩子主動的聽覺覺察和注意力,因為不同頻率的聲音,代表了不同的含意──低頻的聲音(如環境音)提供周遭定向的線索;高頻的聲音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和注意細節;而突發的聲音則讓人警覺當前的時間與空間。藉由不同的頻率、間隔的音樂轉換,會啟動我們的聽覺系統,去區辨聲音的特性,進而將注意力轉往所在的情境中。

親子音樂互動
以下提供運用音樂元素的小活動,讓孩子可以學習聆聽與互動:

音樂治療3

如果不清楚孩子是否有感覺調節的問題,或發現孩子在小活動中表現不如預期,建議尋求適合的職能治療師或是音樂治療師,做進一步的諮詢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