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分享至...

【醫學與生活】

淺談青少年憂鬱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王明鈺

小曼是活潑的小孩,功課維持在中等的水準。因爸爸工作關係,從南部搬到台北。不一樣的環境,讓小曼每天晚上難以入眠,上課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加上爸媽的工作繁忙,身旁又沒有朋友,小曼常常落淚想起以前的生活,整天關在房間不想理人。

兒童青少年會有憂鬱症嗎?
過去認為兒童青少年沒有煩惱,不會有情緒問題。事實上,兒童發生憂鬱症的機會確實不高,盛行率(指某時間點上,所有人口數當中,有多少人一生中曾經罹患該疾病)約只有 1-2%。但青春期時,賀爾蒙快速竄升、生理急遽變化,加上課業、人際接踵而來的壓力,憂鬱症的比例大幅上升,盛行率大約是 3-8%,幾乎與成人相等。(針對北市國中生訪談,台青少年憂鬱疾患盛行率為 1.5-5.6%,與國外相當,且女孩高出男孩許多。)

心情不好是病嗎?
人一定會有情緒起伏,這都是正常的,有憂鬱現象並不等於憂鬱症。然而當情緒持續低落超過一定時間、嚴重度大於一般表現,生活功能出現了障礙,就有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

憂鬱症有兩種常見形式:「重鬱症」與「輕鬱症(持續性憂鬱症)」。美國精神科診斷手則第五版,兒童青少年和大人是用同樣的標準,但症狀表現略有不同。

「重鬱症」須符合兩周內出現有「憂鬱情緒(孩童及青少年可能是情緒易怒)」或「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其中一項,同時在大部分的時間內有「合併體重減輕或增加/食慾減低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動作遲緩或激動」、「疲倦或無精打采」、「感到無價值感或不當的罪惡感」、「思考力下降」、「反覆想到死亡」五項以上。

而「輕鬱症」是在一年內多數時間都感到憂鬱或易怒,同時有食慾改變、睡眠改變、無精打采、自卑、專注力差、無望感等兩項以上。

若僅計算有明顯憂鬱症狀(可能不一定達到憂鬱症診斷)的盛行率,男生高達10-13%,女生則是 12-18%。但若是以上述憂鬱症定義來估算,到了青春期末終身的盛行率可達 20%。

總括來說,憂鬱症的盛行率隨著年齡而逐步增加,女性比男性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青春期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與成年人的重憂鬱症不相上下。

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和成人的差異
年齡或心智發展程度會影響憂鬱症的表現,受限於表達情緒語言的能力,孩子可能不會主動陳述情緒不好,常以身體不適或反叛行為呈現,可能拒學、成績退步、和同學關係不好、也可能沈迷網路、利用物質麻醉自己。

常見的症狀可以有情緒、生理和行為三個面向來表現:

情緒:心情不好、難過、想哭、沮喪、不快樂、憂鬱、自覺沒有價值感、易怒、焦躁、忽視、冷漠、叛逆等;不時浮上自殺念投。

身體:全身不適(頭痛、肚子痛)、沒有體力、容易疲倦、沒有胃口、失眠,易醒及早醒等情形。

行為:不專心,沒有精神、活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易合併發生不願意上學、成績退步等現象,有的甚至有自傷及自殺行為。

哪些人比較容易發生?
研究發現,憂鬱症有較高的遺傳機率,有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常常家族中也有憂鬱症病史。但有些人會發病,有些人則不會,通常是基因與環境的互動所致。

憂鬱症狀的發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便是青春期的變化,在女孩中,發育速率較慢者比發育速率快者,其重鬱症終生盛行率較高。

Reinherz 學者等人(1999)追蹤一群5 歲孩子到長大成人,發現對男孩而言,職業及經濟壓力、與父母關係差、缺乏社會支持、負向生活事件及家人朋友關係、患精神疾病,都和他們之後罹患憂鬱疾患有關;至於女孩,職業因素、健康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負向生活事件、最近的健康問題,是預測憂鬱疾患的因素。可見青少年憂鬱疾患的危險因子相當多樣,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

兒福聯盟在 2013 年針對少年的家庭、課業、人際交友等面向進行調查發現:少年目前最大的煩惱逾 57% 來自於課業,近15% 來自同學、朋友,11% 來自父母。

遇到煩惱時,近 71% 選擇與同儕訴說,而聊天的管道又以臉書比例最高,但更有近 34% 的少年寧願把心事藏起來。

現今,青少年所面對的壓力也大為不同。當課業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但家庭能提供的支持卻減少,有些青少年就會產生憂鬱狀況或其他偏差行為,包括:藥物濫用、自我傷害、性濫交及暴力等。

憂鬱症會對兒童青少年影響
當憂鬱情緒無法抒解,而且逐漸累積時,很容易就罹患憂鬱症了,前述的一些偏差行為均可能與青少年的憂鬱有關。青少年很多意外死亡事件,很可能是因為憂鬱所導致的自殺而造成的。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根據歷年十大死因資料分析,自殺在青少年族群(15-24歲),從民國 92 年起由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在民國 103 年,自殺仍然居青少年族群第二大死因,自殺粗死亡率每十萬人口仍有 5.2人(死亡人數 162 人)。

民國 104 年度全國自殺未遂通報個案資料可知,青少年(15-24 歲)自殺未遂通報人次為 4,389,其中女性為男性的 1.94倍。探討原因,青少年首要煩惱為「感情因素」(36.4%),第二為「家庭成員問題」(17.8%),第三原因為「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10.0%),顯示人際情感問題為青年族群最重要的心理衛生議題之一。

自殺身亡者中,約 70-80% 生前具有憂鬱症狀;另一方面,15% 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雖然並不表示每位憂鬱症患者都會出現自殺行為,但積極治療憂鬱症能減少自殺的發生。

過去就自殺防範總有迷思,擔心問了是不是會促使青少年自殺。事實上主動詢問反而讓青少年感到如釋重負、被理解,也幫助青少年跟成熟的人討論,所以當發現青少年有憂鬱現象,或出現「這世界沒有我會比較好」、搜尋關於死亡的資訊、交代遺言、分送東西等,需要予以關心,不用迴避。

憂鬱症要治療嗎?
青少年的憂鬱疾患會影響認知及社會功能,並且似乎會貶損學業表現,甚至復原很久後仍是如此,這對於青少年過渡至就業生活有長遠的負面影響。由於早發性的憂鬱疾患是一種較嚴重的疾病型態,預後較差,可以預測終生憂鬱及其他精神疾患更加惡性的病程,以及未來婚姻適應問題、逃學、失業、毒品使用、違紀行為、犯罪、車禍等。

超過半數的人其憂鬱疾患會持續,然而只有相當少數 (8%-23%)的青少年會主動尋求治療。因此,若能對青少年憂鬱疾患做有效的治療,則對於其未來各方面生活的適應,及健康及安全上將會有正面的影響及幫助。

青少年憂鬱疾患治療,最常被採用的有心理治療以及藥物治療。一般而言,輕度憂鬱患者給予支持及壓力調適常常就足夠。中度憂鬱症可能會採取三步驟介入:先嘗試給予支持及壓力調適,如果反應不佳,可以增加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互動治療,改善因憂鬱症而產生的扭曲認知並減少人際壓力,若失敗,可以考慮藥物治療,一般而言會使用副作用越較少,且研究證據較多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等。

至於嚴重的憂鬱症通常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及上述兩種心理治療,若是有強烈的自殺風險、出現嚴重精神症狀如幻覺或妄想、或拒絕進食,則需要考慮住院治療。一般建議至少症狀穩定後,再維持六個月的治療以避免復發。

憂鬱症的預防
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正當的嗜好及紓壓管道、良好的友誼及家庭支持,這些都可以有效的避免憂鬱症的發生。董氏基金會於 2010 年起在校園推展跑步紓壓活動,運動除了分泌腦內啡讓人感到快樂,還可以調節體內正腎上腺素(提升專注力、警覺心)、多巴胺(讓心情愉悅、感到幸福)及血清素(提升記憶力、學習力、快樂感)的分泌。

長期規律運動,讓大腦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也有紓壓效果,有效提升 3Q(IQ更聰明、EQ 消除壓力與焦慮使心情變好、HQ 增進體力跟體能)。

從董氏基金會 2010、2011 年針對青少年運動狀況與憂鬱情緒之調查結果發現,經常或總是因為心情不佳而運動者,約八成表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校內推廣跑步運動方案的學生,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者只佔 5.1%,明顯低於 2010 及 2011年的調查結果(分別為 19.8% 及 18.1%)。

規律運動的確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父母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除了傾聽,帶他們去運動、轉移注意力也是好方式,陪伴其建立運動紓壓習慣,是個成本最低,一兼多顧的方法。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