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爸媽都不可少!

分享至...

職能治療師 鄒佳和

榜樣至關重要

身處的角色與符合社會觀點下的期待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模板,無形中套用在許多人身上,這造就了許多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為符合這樣的印象而衍伸出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點滴地累積成一個人的樣貌,這通常也就是孩子會像父母的原因。

種種的生活方式因為經驗或大多數人的認同而形成價值觀,廣泛地刻印在具相似背景的族群中,這讓我們比較容易去判斷或接受事情,好比說傳統上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有時我們毫無懷疑地去相信一些存在已久的價值觀,即使它是有瑕疵或是容易成為我們發展的阻礙。

全家一起體驗新事物

細數台灣防疫的日子,迄今已有 2 年多了,每天免不了的都是叫喚孩子:「快去洗手、口罩戴好。」為了安全社交距離的緣故,外食、逛街的時間少了,多出的空檔也不可能閒著,畢竟可不能剝奪了處於好動年齡的孩子活動的機會。

左右思量後卻也跟上這波台灣的露營風潮,就這樣從零開始的帶著孩子到處累積新體驗。全家一起學習或體驗新的事物是有趣的,由父母起頭帶領,引發孩子十足的動機。遠離樣樣都具備的舒適環境,到了什麼都要自己來的大自然露營,我想這就是一種實際的計畫性思考練習吧!一連串的預設性狀況與處理,好比說,日夜溫差會大,飲水可能會不夠,在有限的空間與設備下煮食等。嘗試讓已經國小三年級的女兒一同參與計畫或執行,另外也對才幼兒園中班的小女兒下點小任務,體驗看看和在家不同的生活經驗,過程中,身為家長的我盡量只從旁給予提示,雖然有時真的會冒點冷汗,卻也實在地累積了全家人滿滿的回憶。

相較於我的太太,我是比較少根筋的,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互補吧!偶爾讓孩子冒點險的我也是常讓太太頭痛的地方,好比說帶孩子露營時劈柴跟玩營火。其實我的想法也很單純,在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陪伴孩子體驗平時無法接觸的事,我想這是會豐富她們人生經歷的。

父母角色應為互補

我們都知道,家長對孩子有著榜樣的效果,畢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真的與大環境接觸前,家裡的環境就是孩子的天與地。父母的言行更是形塑孩子的第一個模板,各樣的行為在父母的鼓勵或斥責下進行增強與消弱,在心理社會層面也漸漸促使孩子形成自我角色的認同。雖然父母一同教養孩子,但就我的觀點,父親與母親仍是需要分工的。一般而言,常聽見的是父母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這樣的教育才好管理,但以我的想法是,適當的「互補」。

如果母親帶給孩子的是慈愛,那父親就帶給孩子積極與勇敢,不過這當然是可以反轉或改變的,重要的是,能夠提供孩子多面向的榜樣。拿帶孩子去露營的例子好了,謹慎的媽媽把各種不同的保暖衣物和醫藥品準備好,喜歡冒險的爸爸調查好露營的環境,思考準備好孩子可以挑戰的事物。到了營區,媽媽張羅孩子的餐點,爸爸帶著孩子去四處探險抓甲蟲。這樣的分工與互動,除了讓孩子一同參與或學習事物,也將父母不同的角色性格內化了。

共同陪伴就是最好教育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共同陪伴,教養絕不是父親或母親單一方的責任或義務。除了知識上的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的發展更日漸備受重視,養成穩定且成熟的心性可以讓孩子未來適當應對壓力。相較於傳統上「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以兒童為中心的方式更能引發出孩子主動性,並且更加健全地進行社會情緒發展。

這方式並不是孩子說什麼都好,都順著孩子,而是嘗試以孩子的觀點、興趣為出發,引起自主及個別化學習的動機。在家中具體執行的方式其實就只是陪伴,每天花個 30-60 分鐘陪伴孩子說說話、玩玩具,起初自然的培養孩子願意跟父母分享,說出心裡的話,隨著日漸成長,在童言童語間卻漸漸地表達出孩子個人的想法與觀點,有時也出現衝突,才慢慢發現孩子個別的差異出現了,也許是個性使然,或是後天造成,但總會在與孩子互動間發現自己的影子,原來某部分的自己已經在孩子身上萌芽。

我相信父親和母親的教導各自在孩子心中有著不同的效果,身為孩子爸爸的我,心想著別錯過孩子成長的過程,盡量嘗試以孩子為中心方式鼓勵學習成長,並引發溝通討論。好比說最近我還挺享受騎車載小女兒從幼兒園回家的過程,有時我們順道逛逛市場買菜,聊聊今天發生什麼事,以及討論晚上要吃什麼晚餐等,一些無關緊要瑣碎的小事卻在幾天後小女兒突然不經意的說出:「爸爸,你那天不是說……」,當下我又被提醒了,孩子不停地在成長。分擔母親照顧的責任,也扮演起孩子榜樣的角色,整個家庭變得更融洽了。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