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之道,三個心態,讓自己成為好父親 3 在乎關係勝於成就

分享至...

文 陳進隆

在乎關係勝於成就

大約五十年前,父親種田孩子種田,父親做生意孩子做生意,父親打鐵孩子打鐵,孩子傳承父親的手藝與職業,他們之間有很長相處時間。現在則是學校取代父親做職業的教導,父親一身功夫已難代代相傳下去。

然而,父親的處事、為人態度與生活智慧卻深深影響著孩子。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朋友?如何發展夢想?這些都不應該假手他人,而是父親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該進行的教育。

在乎關係勝於成就

上兩期文章我提到為父之道的前兩個心態,第一是:「孩子不屬於你」,第二是:「孩子是祝福」,這次我們要談第三個心態:「在乎關係勝於成就」。孩子的生命主權不屬於父親,然而孩子的發展卻是父親深度關切的議題。

做為父親應發展三方面幫助孩子:

父親幫助三點

這三方面的發展都需要時間,但父親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少,許多父親就把焦點放在孩子學習課業的成就上,使親子關係緊張。然而不管是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智慧或價值觀有關,良好的父子關係是關鍵。沒有好的關係,父子間將留下許多遺憾。

父親角色需調整

華人有嚴父慈母的傳統觀念,總覺得父親要高高在上、嚴厲管教才是好父親,但現代思潮都在鼓勵孩子個人主義,要有想法能獨立。父親的角色也應該要調整。

猶太人有一句諺語:「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怎樣是惹兒女的氣?如果父母用羞辱、諷刺、比較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會讓孩子喪氣,灰心,失去對自己的期待,失去自信,覺得自己笨、差、沒用。當孩子失去自信,就會失去努力的志向,十分可惜。

2021 東京奧運上勇奪羽球男子雙打冠軍的王齊麟,回憶國小時期參加某一場羽球比賽,父親打前場,他負責後場。結果王齊麟看到關鍵落地球在界外,父親聲稱看到在界內。結束下場後,父親把他拉到旁邊,痛罵他說:「你爸是騙子?懷疑你爸?」類似的場景發生過好幾次,讓當時就讀國小的王齊麟,非常排斥跟父親同隊打球。

他的父親在某次比賽結束後認為他表現不好就念他兩句,他當下回嗆:「不然你來打!」,父親當場一巴掌打過去!事後父親十分懊悔,就決定默默記錄對比賽的建議,不直接與王齊麟正面衝突,而是私下與教練交換意見。

這位父親快速修正自己,不惹兒女的氣,而是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讓王齊麟不但沒有失去志向,反而在羽球的技術上不斷精進,成為世界冠軍。

孩子有許多老師,但只有一位父親,父親不應該只供應金錢與飲食,更不應該只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應該是生命的導師,生活的陪伴者。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