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愛不相礙!

「媽媽,妳看哥哥他一直弄我啦~」、「爸爸,我也要妹妹的那盒粉臘筆~」

中山大佳團隊、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亦喬

家有二寶以上的父母,一定都對上述的句子感到親切熟悉,只不過聽到這些話的您,恐怕並沒有辦法平心靜氣的一笑置之,忍不住心裡就會有無名火,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們不能好好相處,一定要爸媽出面才能夠解決問題呢?為什麼動不動就吵架或者打架?為什麼孩子們這麼愛計較?明明都是我生的,為什麼孩子們的個性和喜好差這麼多?手心手背都是肉,總不能一直要哥哥或姊姊讓小的,也不能一直都讓老二撿哥哥姊姊的舊衣物。

何謂出生序?

心理學家阿德勒 Adler(1958)提出人在家中的出生序(Birth order)會影響到性格和與人互動的情形,這就是家庭星座的概念。家庭星座有幾種類型:分別是老大、老二、老么、中間排行、獨子。老大通常得到最多關注,在弟妹出生之前是集三千寵愛為一身的孩子。老大會被寄予厚望,要成為弟妹的榜樣。老二一出生就開始與另一個孩子分享大人的注意力,典型的老二會表現得像是個競賽選手,會力求表現,較易學會分享。排行中間的小孩容易被忽略,可能會用兩極化的大動作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不是極度守規矩就是用負向行為來引起大人的反應。老么通常是能夠隨性而為的人,是家中的寶貝,責任都被其他小孩分散掉了。

一隻手伸出來五根指頭就是長得不一樣,雖說都是手指,但又有各自的名稱和功能。即使是雙胞胎,也有所不同,雙胞胎一出生就直接是競爭(搶食物)關係,又因為可能外型相似,或相近的時間點出生,以至於會遭遇共享照顧經驗或大量比較或誤認等影響自我概念和認同的議題。

父母手足關係的關鍵人

之前我服務過一位國中女孩,她長得漂亮又聰明,但是她卻經常翹課或在教室睡覺,好不容易和她建立起諮商關係後,她經常講的都是她那優秀念第一志願高中的姊姊,她覺得自己比不上姊姊,在家裡沒有人注意到她,每次父母拿姊姊的表現來激勵自己的時候,她都好討厭姊姊,明明姊姊從小就是很照顧自己的人,自己也崇拜姊姊,但是她總是無法好好跟姊姊說話,她覺得自己像是醜小鴨,好像怎麼做都不好。

有一位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出現不寫作業考試繳白卷的情況,和他討論才知道原來他有一個弟弟,但是弟弟的發展有點緩慢,所以爸媽花了很多時間在陪伴弟弟,他知道自己不該和弟弟計較,可是在家裡總是感到孤單,因為爸媽都覺得他長大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了,所以就算他說他不會寫作業,爸媽也不以為意甚至還會罵他,他開始放棄學習……。

以上兩個實際的案例,我們不難知道家長的態度和言行對手足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讓手足相愛的五要

提供家長『五要』原則,要觀察、要傾聽、要尊重、要理解、要給予。

觀察

請家長們試著去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雖然都是您生的孩子,但是他們出生時的家庭狀況一定有所不同,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喜好一定有所不同,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也一定有所不同。請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適度的稱讚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有關注到他,而非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才獲得到注意。

傾聽

當孩子們出現糾紛的時候,無論家長當下狀況有多累,請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假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讓您難以好好的聽,就輪流訴說。請記得您的身分是爸爸或媽媽,而非法官或警察(雖然有時候莫名會變得很像),但是只要做願意傾聽的爸爸或媽媽即可,是非對錯有時候並沒有那麼容易釐清,讓孩子有一個時間是被聽見的,他們心裡會比較好過,負向情緒會降低許多。

尊重

尊重每個孩子個別差異,常常會聽到家長用比較的口吻說,為什麼某某某可以你不行。這件事沒有為什麼,因為就是不一樣的人。有的人雙眼皮,有的人單眼皮,有的人會打球,有的人會唸書,有的人喜歡說話,有的人喜歡畫畫。沒有人喜歡被否定的感受,所以當孩子們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表現時,您可以尊重的態度,用好奇心來接納孩子們的不同反應,而非指責或否定。

理解

孩子們並不是真正討厭手足,而是討厭因為手足而造成的負向結果或感受,所以我們要記得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而孩子們所在乎的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乎公平,有的人在乎被肯定,父母難為的地方在於時間有限,體力也有限,有時無法有足夠心力去面對孩子們,所以有時候也需要暫停,在空間上先給予家長及手足獨立的空間冷靜一下,等情緒不那麼高漲再好好說。

給予

強烈建議家長給予孩子獨自和自己相處的時間,不管孩子年紀多大了,他們依然渴望接受到父母專一的關心和回應,當您願意利用一起去買東西的時候,單獨帶一個孩子外出,把這當作是家庭公約或是獎勵,或許能激發孩子作出好行為的動機,也能擁有美好的親子時間,增加關係裡愛的存款。

「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是維護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祕訣。手足能夠從父母的善待裡,學習怎麼去善待別人,他們能知道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感,不需要做負向的表現來討拍,也可以欣賞自己且懂得欣賞他人(手足)。我們發現不只是孩子們要學習,對父母而言也是門很值得學習的功課,願互敬互愛充滿在每個家庭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