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裡的番茄

分享至...

【理事長的私房故事】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期待番茄能長大、繁殖,回饋我們幾顆番茄吃吃,沒想到番茄卻……

暑假期間在美國陪伴高齡公婆,起居室有個小花車,上面放了幾盆秋海棠,增添屋內綠意。

決定種番茄
幾天後,我們注意到,其中有一株其實不是花,而是番茄,大概是老人家吃番茄時不小心掉了一顆在地板上,就順手撿起扔在花盆裡,沒想到番茄的籽死裡逃生,就將危機當轉機,長出一株番茄來了。

番茄株長得修長美麗,跟其他花葉混搭,感覺也是不錯,但我先生覺得既然它是番茄,就應該結出番茄來,才算有了「創造繼起生命」的意義,而且盆小土淺,它怎麼長就是這副模樣了,不如給它機會,放到戶外的大盆子裡,養分比較多,說不定還會結幾顆番茄回饋給我們。

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將番茄株從花盆裡拔出,安置在新家,還豎了幾根細桿子架起來,顯得英姿煥發。我們心滿意足,為番茄株有了我們這麼貼心的舉動感到欣慰。

番茄活不下去
接下來,我們忙於瑣事中,根本忘了這株番茄,等到想起它時,那株移民後的番茄已經氣息奄奄了。我們愧疚於非故意的疏忽,又埋怨它自己不爭氣,離開舒適圈就不知如何存活,以前的番茄不是都很容易生長的嗎?

這株番茄之前雖然在室內小盆中,但是大多時候在公婆視線內,雖未刻意栽培,卻是在常溫中,偶爾澆花時,它就雨露同沾,陽光、空氣、水的生存必要條件都不缺,沒有環境的嚴峻挑戰。

但是到了室外,要耐得住白天的高溫,雖偶爾下雨,水的供應時有時無,盆子雖大,卻非直接在大地,它只好以「我不玩了」來抗議。

我與先生相遇
我想到我先生,原本是個溫室長大的小孩,是家中獨子,我公公八歲就失去父親,腦海中將那份「沒父親跟著長大」的缺憾,轉成「我要和兒子一起長大」的內在誓言,而婆婆有個弟弟,年輕時就病故,她也帶著「如果我弟弟還在,我會更多照顧他」的想法,轉移到兒子身上。

這株溫室裡的番茄,在23 歲認識我時,才看到自己移株的可能,當時我是博士生,還沒信主,對人生很悲觀,也不想找對象,抱著「看著辦」的心情度日,不想吃番茄,更不想種番茄。

感謝上帝的照顧
幾年後,我在教會生活裡領悟「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他也決定「移出」溫室,我們終於結婚了,轉眼三十年了,有時,我就像對那株番茄一樣,以為他會自求多福,應該可以適應環境,面對生活挑戰,漸漸的我發現,畢竟是溫室栽培的,跟野生番茄或菜園裡的番茄還是不一樣。

所以呢,過去三十年,要感謝番茄先生沒有放棄,上帝是綠拇指(green thumb,意指種什麼、活什麼),我就全權交託啦。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