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的奧妙

分享至...

【理事長的私房故事】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輪流洗碗,孩子多了許多領悟⋯⋯

曾經到一位朋友家吃飯,席間她的八歲小女兒頻頻殷勤提醒:「有很好喝的湯喔,不要忘了喝湯喔。」家人都對她投以滿滿默契的眼神,我想,既然她說了,我就先喝湯,讓她安心吧。

喝湯的秘密

她看我端了湯,又在旁提醒:「不要忘了最後還要喝一碗喔。」

媽媽在旁忍不住笑著向我解釋,原來,這家三個孩子輪流洗碗,聰明的孩子們發現,如果有清湯,而且大家都最後才喝湯,那餐飯的碗就很好洗!

於是輪到自己洗碗的孩子就會請媽媽一定要煮湯,而且要煮清湯,而非濃湯。為了讓媽媽有煮清湯的「動機」和行動,他們就會動腦筋,想食譜,讚美媽媽的廚藝,讓媽媽甘心樂意的,煮出不同的、美味的清湯。

「因為他們發現,如果大家最後都喝清湯,等於是把碗筷都先洗了一遍,哈哈哈~」媽媽得意的笑著。

洗碗悟出大道理

必須輪流洗碗這個任務,讓孩子們留意餐桌上的食物,偶爾煮了太油膩的菜餚,他們會皺眉頭嘀咕幾聲,全家人的飲食也更健康了。另外,處理廚餘很麻煩,所以從買菜、處理、烹煮,家人都會觀察,盡量不要有剩菜。偶爾吃些油膩的食物,會用手邊的餐巾紙順便擦拭,讓碗盤不會太難洗。

由於大家都會輪到洗碗,都知道些「眉角」,就比較能互相體諒,不需父母特別講些兄友弟恭的大道理。

她邊說,我邊觀察,孩子們或許因為自己是「收拾善後者」,在過程中自然流露對共餐的享受,不太會夾過多的菜餚到碗裡,而到最後時,還自動自發的「門前清」,令我嘆為觀止。

用餐是每天的事,孩子們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看到這件日常生活的過程,看到自己在這過程中可以盡力的部分,然後實踐,培養出來的就是懂管理、負責任的孩子。

學習要落實生活

當學校以各種課程在教導孩子品格時,孩子或許認同並學到觀念和技巧,但是要落實到生活中,還是需要家庭和教會協助。兒童主日學或青少年團契是否也可以對孩子們有些合理的「要求」,因為這些常規訓練對他們是很重要的。

前陣子正好有位朋友跟我分享這些年在職場的觀察,他發現有些人,包括學歷很高的人,得到工作後,處理一般事務還可以,但是面對「非常態」的狀況時,往往就無法判斷情況,像是拿到一個燙手山芋,連忙丟給上司,看起來好像是「尊重」上司,其實是不敢負責任。

他的困惑是:佔住這個職務,領這份薪水,不就是來解決問題的嗎?而且通常無能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繼續製造問題的人,因為他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沒有程序的觀念,也分不清因果,弄得大家都很疲憊,他仍看不到自己該怎麼做。

從小分擔家務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不會降低失業率呢?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