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漫漫回家路》聊童年

分享至...

【體驗教育】

生態工作者、在家教育母親 楊秀芬

一個媽媽帶著孩子離開都市叢林,走入自然,創造了不同的童年……

童年的畫面
《漫漫回家路》的男主角薩魯在五歲時和哥哥走失了,那些童年畫面片段不時地來到他的腦海裡呼喚著他:母親的表情、哥哥和他在火車上撿煤炭、童年常跑的那條路……你呢?你的畫面是什麼呢?

是的,我也常常有著童年的畫面,不時在心中浮現:騎火雞、爬樹看夕陽、颱風天拿水盆抓從池塘滿溢出來的魚、雨天穿雨鞋踩水,再把鞋裡溫溫的水倒出來、被鵝追著繞龍眼樹跑、躺在地上和狗狗一起看星星……,這些片段的畫面勾勒出我的童年。

我要給孩子什麼童年呢?
長大之後有了孩子,我常在想,孩子!你的童年會在哪裡?其實,孩子的童年,不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給予的環境嗎?

文明把我們帶到了一個人造的環境,那裡沒有土壤、沒有樹葉、沒有蟲鳴鳥叫;只有冰冷的水泥、硬梆梆的塑膠、一間一間像鳥籠的房子把自然的元素隔開了,很安全、很乾淨,一熱就開冷氣,一冷就開暖氣,戶外濕冷、乾熱的空氣都與我無關。這樣的環境成為孩子的童年記憶好嗎?我思考了好一陣子。

不,並不好!我心裡很篤定,因為這些材質把我的孩子和上帝創造的大自然隔開了,這個分隔,讓我覺得好像每天都踩在高空中,一點兒都不踏實。於是我們決定往踩得到土壤的地方去─搬去鄉間。期待這將會是孩子長大後會思念的童年環境。

這很重要嗎?如果回憶中沒有這一個美麗圖畫和深刻經驗,生命可能受限於眼前所看到的。就像在北京出生的孩子沒有機會看到藍天,他如何想像天空的藍色有許多的層次。也許這是我的偏執,就讓我任性一回吧!因為成長的過程無法再重走一遍。

帶孩子走入自然
來到有綠葉、有陽光、有大雨的洗刷、有強烈的風簌簌地吹的地方,十歲的男孩竟然悄悄地爬到屋頂看著無際的天空,安靜地享受著早餐。有時候抱著雞,在屋頂上大聲唱著詩歌,我聽到孩子的歌聲,才知道大自然早已經跟他招手了。

鄰居給我們幾隻觀賞雞,孩子在草叢裡抓蚱蜢給小雞吃的時候,小雞會眼尖一啄,開始奔跑,深怕被同伴偷走食物,其他同伴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只是跟著胡亂追,一會兒追到了,兩隻搶一隻蚱蜢,猛一拉,還往後跌坐在地上,立馬又起來追著跑。光是看這個畫面,我們全家可以看一兩個小時,仍然回味無窮,原來大自然的生命已經跟我們招手了。

盪鞦韆,自己盪固然好玩,抱著雞兒在懷裡盪,並看著遠方的山,可以晃蕩好一陣子,也是孩子難得的空白時間,這空白異常得珍貴,他們的圖案裡沒有塞滿才藝課程,沒有擁擠在安親教室裡,沒有電子產品,他們徜徉在藍天裡,原來大自然裡的風已經跟孩子招手了。

地裡長出的菜,好安心!好可口!我們開始帶孩子種菜,原來食物在大地中就這麼長出來。在城市裡,菜是擺在超級市場裡,肉都一塊一塊切好了,白米一包包裝在米袋裡,這些食物怎麼來的都不知道。回到鄉間,各種蔬菜按著季節繁盛的生長,孩子在一塊土地上跟著樸門註老師學習對環境的認識,對農業的反思。

竹子是台灣豐富的資產,然而如果在自然中腐化成為農業廢棄物,一生儲存在它身體裡的二氧化碳將會全部釋放到空氣中,成為環境的負擔。所以孩子們幫忙整理竹林,將枯腐的竹子做成生物炭,把二氧化碳鎖在炭中,成為微生物最美好的居所,然後這些豐富的微生物進入土壤裡滋養萬物,包含我們口裡吃的青翠的蔬菜。這種美好的自然循環已經向我們的健康招手了。

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為何大自然的點滴一直在向我招手呢?我突然明白,因為這些都是我的童年經驗,年幼時的玩樂成了長大後心中的渴望,回到自然裡,回到單純裡。當我再次走在回家的路上,過去的稻田已經是一棟棟大樓;過去的田埂,已經是一條條車水馬龍的道路;過去的樹林窸窣的悄悄話,已經成為風中的記憶。

我想,我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回憶起的童年會是在冰冷的水泥牆裡,一張張的考卷、評量裡,一間間的才藝教室裡、聲光瞬息萬變的 3C 產品中呢?或是,在星空 下靜靜地躺著、在雨中快樂地踩著水、在風中望著樹梢呼喊著自己的名字呢?

薩魯長大後生命的追逐,若沒找到那個曾經的童年,就像失了根的飄浮男孩,當他在漫漫回家路,找到了那份失去的記憶,他的根也落腳了。你,創造了孩子怎麼樣的童年呢?

註:樸門(permanent culture)是一種永續設計的概念,可使生態與農業相互依存而設計一塊土地;同時保有自然生態,又能在生態環境中產生出糧食來。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