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分享至...

【名家專欄】

壢新醫院小兒科主任 薛常威

更多認識與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讓我們幫助孩子早點發現,早點治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台灣過動兒盛行率約為 7.5%)是否該用藥?竟然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立委表示,希望讓這些孩子得到更好照顧……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不完全等同於活潑好動,重要的判斷在於,是否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單純活潑、好動的孩子,在必須安靜的情況,例如:上課時間,仍然可以因自制而達到要求,但過動兒則是能力上無法達到要求。過動兒除了好動外,還合併閒不下來、沒有時間觀念,容易遲到失約、不合群、做事有始無終,所以在管教上出現這些困難時就需注意了!

過動兒的後續影響
過動兒的行為特徵包括:無法維持專注力、無法延遲滿足、控制衝動有困難、容易發生危險的事情、太多動作行為及工作表現不一致,長大後也容易出現管教問題、品行問題和犯罪行為,且抽煙和飲酒的比例高,危險性的行為增加,例如:一塞車就會飆車超路肩快速通過。另外也容易有未保護的性行為(約有 30% 的病患會因性病求醫)。

過動兒的智力分布和一般人一樣,從資優兒童到智能不足都有可能,唯有在語文智商方面,過動兒可能會較低;因為過動會讓孩子不專心、沒有耐心學習,自然學業成績差、成就感低,導致成人後表現較差、易換工作……等。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晚不要超過 7 歲,才能避免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治療方式
若不治療,隨著年紀增長,過動情況會好轉或不明顯,但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則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人。18 歲後大腦前庭部分的細胞發育成熟,衝動會減少,注意力不足也可改善,但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後遺症是無法磨滅的。

藥物治療
尤其是對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有明顯效果,因為透過調節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多巴胺」來改善症狀,降低孩童的活動量、集中注意力、靜下心學習、減少衝動行為、改善人際關係。

6 歲以上接受藥物治療後,會有 7 成可以改善,少數會出現胃口變差、 頭痛、失眠等,但都可透過改變劑量或服藥次數來改善。

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同時合併行為治療,可以達到最佳療效。學齡前會以行為治療、心理輔導、生活安排或感覺統合治療來改善,不如預期才會考慮投藥。其他像是音樂治療、心理輔導、人際關係訓練、課業輔導、生活安排與家長衛教及成長團體等,都是在藥物及行為治療之外,可作為改善親子關係或增進互動的輔助治療。

許多家長對藥物治療有許多擔憂,甚至迷思而耽誤治療的時機。太多證據顯示,過動症是生理的問題,不是教養的問題,生理的問題,藥物治療一定會有幫忙。

有位家長不使用藥物,堅持自然療法,行為矯治,直到孩子出現偷竊行為才尋求藥物。用藥一個月後,孩子就開始坐得住,而且偏差行為開始很明顯的改善。

還有許多孩子是拖到高中才開始尋求治療,可惜效果已不如預期。我的患者當中,最長的是 45 歲才開始尋求治療,只是青春不能重來。

臨床分享
成成在三歲時,被發現有過動的傾向,經過評估發現智力表現優良,但學習狀況無法與智力結果成正比,於是醫生與家屬討論是否需要用藥。

成成上大班六歲時,決定用藥,主要希望孩子學習狀況可與實際能力相符。用藥前,成成連一堂課都無法好好坐在座位上,還變成班上的麻煩製造者,同儕也不樂於跟孩子相處,導致孩子人際關係很差。

用藥後成成可以安靜坐下聽課,知道該堂上什麼,也能跟上課程進度。不僅如此,還能與同儕交流,改善孩子與同儕間的關係。(感謝成成媽媽分享)

目前在台灣情狀,反對用藥不少,認為過動兒其實是教育的問題,甚至認為過動症是醫學創造出來的疾病。這點需要家長多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做判斷。然而重視過動,為過動兒打造更好的環境,卻刻不容緩!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