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揚才-因地制宜,讓城鄉學校一起發亮

分享至...

【親子教育】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國小校長  黃麗花

不管是環境的差距、智能的多元,都可以營造好的場域,讓孩子發揮特別的優勢。

「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是國民教育的目標。如何營造好的「場域」,讓學生既可以適性發展,又可以彰顯優勢能力,都市與鄉村的學校就要各憑本事、因地制宜了。

大型學校(多位在都市)設有管弦樂團、合唱團,提供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發展音樂智慧與才華。小型(甚至迷你)的學校則是組成傳統樂器社團(如:太魯閣族木琴),或是全校納入合唱團來學習,一樣是開展音樂智慧的好場域。因此,雖然北高兩大都市的學校,與離島或偏鄉學校,孩子們的學習環境有差異,但是適性教育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樣重要。

因地制宜的學習環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僅可以形容人類的經濟產業活動,還可以用來形容學校如何因地制宜,提供有特色的學習環境給學生。

肢體動覺智慧
筆者所在的崇德國小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是一所太魯閣族學校。同樣是培養肢體動覺智慧,我們在體育課之外還有太魯閣族傳統射箭社團,這可是都市型學生很難有的機會呢!

又如曾獲選為百大特色學校的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全校人數低於 50 人,但是善用靠海的環境,讓學生學會浮潛,又利用龍洞這個天然攀岩場,使學生的肢體動覺智慧,在體育課之外獲得更有特色的發展。

自然觀察智能
一般人想到的城鄉差距多是負面的印象(例如:人力和經費資源的差距),然而就適性教育的推動,從上述兩校的例子可以發現,鄉村或是非都會型的學校可以提供的適性發展場域,可能比都會型的學校更具特色。

像先前喧騰一時的食安問題,讓學校農園再次被倡導與施行。這時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能夠利用花盆或開闢一小塊花圃來種植農作物,就算是積極推動的學校,而對鄉村地區某些學校來說,利用百坪以上的土地讓孩子種植卻非難事。

有一次筆者和學生到廣達 300 坪的白蘿蔔田拔雜草,我問學生如何分辨哪些是雜草、哪些是剛長出來的白蘿蔔小嫩葉?學生多從葉子的形狀來區分,但是其中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說:「葉子被蟲吃到有孔洞的是蘿蔔葉,其他蟲子不吃的完整葉子的是雜草。」頓時讓人覺得這片鄉村的農地,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好場域!

數學邏輯智慧
都會型學校資訊師資眾多,推動兒童程式設計 Scratch 與開放式硬體 Arduino 結合的課程,是學生發展數學邏輯智慧的重要方式,也是這些學校教育的亮點。又如巨資興建的圖書館、數位教室、設備齊全的專科教室,是都市型學校常見的環境,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鄉村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論如何,都是提供學生開展潛能與精進優勢智慧的好場域。

為孩子創造學習機會
如果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型學校,您要如何因地制宜、善用環境讓子女適性發展呢?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說:「我們是如此的不同,這是因為我們都擁有以不同形式結合起來的智慧。」(譯:李平,《經營多元智慧》,遠流出版。)所謂適性揚才,就是以多元智能的角度來開展孩子的能力,並將其優勢智慧發揮出來,藉此顯示孩子的獨特性。

這樣的原則,不論在都市或鄉村學校、不論在貧窮或富裕的家庭,都是可以實踐的。關鍵在於師長和家長們是否有智慧為孩子創造學習機會,善用本身的條件(硬體設備或環境,軟體師資或策略)營造出好的場域,讓孩子的優勢能力被培養、被看見,進而獲得自信、繼續學習與成長。

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小時候家境窮苦,母親為了開展他的語文智慧,就在沙地上教他認字、寫字,也就是所謂的「沙地為紙,蘆荻為筆」的由來。在大城鎮,多的是紙張和文房四寶,沙地和蘆荻反而不常見,但都是開展語文智慧的工具,這就是一種因地制宜、不因地處偏遠或經費缺乏就放棄成長。

讀到這兒,您是否發現,對人的適性教育要能落實,首先要「適環境的性」,評估並善用自己所在的軟硬體環境(資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