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遇到困難怎麼辦?談如何落實「家庭成長權」

分享至...

家庭遇到困難,可以怎麼解決?

諮商心理師 / 佳好 +good 心理諮商所 陳郁姍

11 月 20 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根據兒福聯盟 2017 年兒童人權報告,有百分之十七的台灣孩子自認生活滿意度未達 60 分,不滿意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家庭生活權、教育權、健康權和表意權沒有被重視,且有近四成孩子表示與家長同桌吃飯的時間一週少於三天,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孩子表示不容易和爸爸說煩惱,超過四成覺得和媽媽說同樣不容易。(註解1)

家庭是提供兒童愛與瞭解的重要生長環境,兒童有權在家庭中成長,但家庭不是一帆風順,困境總是會在某個時間發生。孩子自出生即由父母負起養育責任,政府相關單位也要盡力協助家庭,提供孩子符合基本生活水平的食、衣、住、行及健康醫療服務,營造安全無虞的成長環境,這就是「家庭成長權」、「福利與保護權」及「健康權」(註解2)。那麼,家庭最容易遇到什麼困境,又該如何解決?

經濟的困境

假如經濟支柱(爸爸或媽媽)遇到工作資遣,或某種原因導致收入銳減,家中生計難以維持,這時就可以求助如社福中心等社會福利單位,若有學童也可聯繫學校導師或輔導室,尋求相關資源,如申請急難救助金。家庭成長權的意義就是「家庭和兒童有成長的權益」,必須在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上得到保障,甚至有課後安親或課輔需求,學校或民間的基金會、許多教會都有免費或學費低廉的課輔,讓父母獲得支持和喘息,孩子也能得到較好品質的陪伴。

關係的困境

家庭也可能遇到相處困難,例如爸爸媽媽發生爭執或衝突,孩子在家中感到徬徨無助,不僅爸媽無法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學校容易呈現不專心、情緒低落或容易生氣,甚至無心寫功課。關係困難往往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氣氛低落的家庭裡每個人都受到影響,彷彿看不見希望。但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協助處理夫妻關係的僵局;如果經濟有困難則可預約免費諮詢,藉由受過訓練的心理衛生工作者協助家庭再次看見希望,修補受傷的關係。

如果爸爸媽媽經過深思熟慮後仍然決定離婚,家庭更是特別需要幫助,因為孩子會害怕被拋棄,或擔心失去爸爸媽媽任何一方,心靈彷彿也因著家庭衝突破碎了。有許多民間的基金會特別協助離婚處境下的兒童,進行輔導、撫慰的陪伴,畢竟身為成人的父母都需要付出極大心力才能恢復生活常軌,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呢!如何幫助孩子消化恐懼、不安的負面情緒,再次投入校園的學習,除了上述自費諮商或免費社區諮商,孩子也能求助導師、輔導老師,經由學校的輔導老師陪伴之後,若仍有進一步輔導需求,可透過輔導室轉介各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安排孩子獲得更妥善的幫助。

尋求改善的方法

很多問題或許開始時看似只是一個事件,但如何因應將會決定事件走向是變得嚴重或逐漸緩和,如果能採取相對正確的決定和健康的眼光,即使表面上是不好的事件也能產生正面結果,讓家庭成員得到成長。成長不可能一路順遂,但經歷風波逐漸累積的智慧將使我們更成熟。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學習:

信任他人和積極溝通

家庭或許曾經歷過溝通受挫的經驗,使家庭想要自我保護,但封閉的心態會使解決方法受限,資訊不流通而會使自己受到虧損。不好的經驗不代表沒有學習,上一次的失敗就是下一次的養分。家庭遇到問題時要試著向他人(相關單位)表達困難,一起尋找對策,當雙方目標一致(為了孩子的成長)就能好好合作,尋找解決之道(如孩子受委屈,如何讓孩子和同學經由溝通學會彼此尊重)。

願意反思和改變

反思和反省不同,反省時重心經常放在「究竟是誰的錯」,反思則是在內心空出寧靜的空間,思考是否遺漏了其他可能性,例如爸爸是因為心情不好而指責孩子不認真寫作業,事後爸爸反思和孩子衝突的起因,雖然孩子不認真寫作業可能是事實,但爸爸也受到今天工作不順利的影響而顯得情緒更急躁。爸爸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今天受到白天的工作狀況影響,其實孩子的錯沒有那麼嚴重,同時鼓勵孩子可以練習專心做功課。

孩子通常很願意原諒父母,只要幾分鐘就可以修補親子關係!附帶一提,大人的反思對孩子也是一種身教,孩子可以從而學習到反思,日後長大也會因為反思習慣而獲益良多!

資料來源:
註解1.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876
註解2. 行政院兒童網 https://kids.ey.gov.tw/Page/89E50A19C6E78F59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