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價值

分享至...

【教養與學習】

環保工作者 楊秀芬

看見「利益之外」的價值

每個人都為著他╱她所看見的價值努力著;比如平等、自由、信仰、教育模式、金錢、權力、等等。而今我想談談的是「永續生活設計」,縱觀目前生活越發科技,越發為著更便利而發展,然而我卻想倒退走,走到一個越發單純的生活模式。

便利失去更多
發現便利,我們因此失去太多純粹生而根本的踏實。人類以為享有一切萬物,以為這一切可以源源不絕,所以耗竭它,掠奪它,蹂躪它,一切都以「人本」為角度,設計所有生活中的便利,結過是直線單向,而非循環性長遠的思考設計。如教育所學習的只有結果論,要快要速成要大量,卻失去了學習過程的親身體驗的操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不教孩子煮食,因為外食太方便。
我們不教孩子農耕,因為超市樣樣有。
我們不教孩子財務,因為只要會考試就好。
我們不教孩子打掃,因為金錢可以打發機器或管家做。
我們不給孩子爬樹划船,因為影片都有。
我們不教孩子縫紉,因為商城琳瑯滿目。
我們不跟孩子談生命價值,孩子就跟風流行去了。
我們不在乎家庭價值,因為每個人都好忙,各忙各的,家庭要做什麼?
我們不與孩子談論信仰,似乎科技取代了信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便利讓我們以為世界變小了,所有的學習不需靠真實的感官去體驗,只需要在 4×6 吋的螢幕裡滑一滑手指頭,就可知一二,而「時間」像馬賽克一樣,一格一格塞滿生命每一刻,拼湊出所有的一切變得又匆忙又膚淺又短暫,就連專注力也變得又短又淺。

回歸初衷
退回那一分深刻的接觸。接觸土壤;雙膝跪在泥土裡,雙手捧起砂土,感受那從指縫中滑落貧瘠的沙土;蹲在草叢裡看著花朵兒在初夏晨曦中綻放,露珠在草地的地蛛網上閃閃發亮露水之花的網狀,鳥兒一早成群的在枝枒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聒噪著,如此這般的伊甸園,不知已離我們有多麼遙遠?那麼!我們該有多麼心痛於森林正唱著的哀歌,腳掌下的土壤正述說著歷史的傷痕斑斑,那柔軟的腐質層已然消失,百分之七十五的土地劣化,表土大量喪失中。

若能退回那一分深刻的接觸。接觸洋海;身體慢慢沉入,聽到它的聲響,感受潮水一進一退地拍打著身體,從百分之七十的海洋轉身看看那我們每天踩踏的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它的海岸曲折俐落,探入水中的它不再清澈多樣豐富,偶而來個塑膠袋,偶而來個破鞋,它接納了百分之三十因著為了便利的我們所創造出來的一切,它很接納,而我們也很慷慨,什麼都給它。

若能退回那一分深刻的接觸。同樣在都市的那暑熱,雖沒去過的世界,那極地的冰寒,驟升的熱,熬盡了多少生物的生命?我們至少也學著用心去體會,學習在當中看見一種價值,透過生命的親吻、去聽、去看、去聞、去觸摸、去感受萬物那分初始的純淨。然而有太多大自然被人為的破壞,是我們無法用最初的角度去體會我們到底做了什麼?隨便一條道路的鋪設,就會切斷很多生態的鏈結;一條森林的便道都可能引導人類的步伐踏實土壤裡的土層結構而改變微生物菌群的發展方向。

若能退回那一分深刻的接觸。即便是一顆小小的種子,把它放在手掌中,將它埋入土壤裡,看著它冒芽,往上努力的生長、攀爬、開花、結果……生命正述說著萬物的那一份美麗。能夠用感官去認識界,都是一份踏實的滿足。

大自然、人類共生共活
台灣是曾經被稱之為 FORMOSA 的美麗島嶼,良田平坦卻珍貴稀有,不斷被重劃改變成建屋、建廠之地;商人看見的價值是利益,政客看見的價值也是利益,缺錢的住民看見的價值也是利益,周邊的店家住家看見的價值也是看漲的利益,身在局中之人看見的也是大把利益,注重產量利潤的農夫看見的價值也是利益,有誰看見除了「利益」之外的價值。因為這就是我們教育的價值,利益當前,誰能阻擋。利字像把利刃,任親情、友情、愛情、隨便什麼情都可能被這「利刃」亂砍身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的教育看不見下一代站出來:

說:他們看見農田不一樣的價值,
說:他們看見另一份泥土的溫情,
說:他們看見「人本除外」的世界,
說:他們看見「舊日夕陽輝映在稻田」的美好,
說:他們看見「這片綠意」帶來多少的溫飽,
說:他們看著「人口稠密」的喘息療癒一隅的價值……還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為,總看不見那份「利益之外」的價值,所以在動盪不安的世代,要拿這些「泥」換成「利」,才能滿足這永遠餵不飽的貪婪之心。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已經把這些自然的元素教材遠遠的拋到九霄雲外,孩子們無法體會從土壤、從植物、從野地裡連結的那份原始合一如伊甸園般的互相依存的親密感。大自然與我們應該是彼此照顧的,而不是無知又無情地用本位的思考去設計生活的便利而不斷犧牲其他一切生命及生態。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