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

分享至...

【親子生活】

諮商心理師 鄭翔好

哇!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情緒教練,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理情緒,學習人生功課呢?

研究發現,我們對情緒的覺察和處理情緒的能力,要比 IQ 更能決定我們在生命中許多層面的成功與幸福,包含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

而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情緒教練」,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多從父母身上學習。以下分享父母在日常可以做的情緒教養:

共讀情緒繪本,增加情緒詞彙
共讀情緒繪孩子年幼未上學時,我和幾個雙寶媽咪自組「親子共學團」,每個媽媽依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帶領共學的內容。我負責「情緒教育」領域,透過一系列情緒繪本的分享,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豐富情緒辭彙,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練習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和想法,不僅讓孩子能更認識自己的情緒,也因著持續的練習,對自己的表達更有勇氣和信心。

如:有一陣子的「睡前時光」,愷弟抱一堆情緒繪本,要我一遍遍的重複唸,藉著學習與練習,愷弟可以說出我好生氣、我好悲傷或我好害怕來標明自己當下的情緒,2y8m 的愷弟能使用的情緒辭彙都比 40 歲的爸比多,太令我驚喜了!

畫╱話出心情故事
除了練習以言語標明感受,我也會邀請、鼓勵孩子透過藝術創作來經驗不同的情緒表達與紓解方式。當時的活動內容是以 4 歲的恩哥年紀來設計,想不到旁聽生愷弟也積極投入並踴躍分享。以下是愷弟 2y4m 時的藝術創作分享:

媽咪:「請愷弟介紹自己的作品?」
愷弟:「這是我生氣的圖,爸比打我(小手心)我會很生氣。」

媽咪:「嗯嗯,爸比打你的時候會讓你很生氣!那你生氣的時候,都會怎麼表現呢?」(透過「探問」,讓孩子可以分享更多)

愷弟:「我生氣時會一直跳(跺腳狀)。」
媽咪:「你生氣時會一直跳跟跺腳,謝謝愷弟好勇敢誠實的分享。那你生氣時,可以做點什麼照顧你生氣的心情呢?」(肯定孩子願意分享,能激勵孩子對自己的表達更有信心、也會更樂意分享)

愷弟:「我喜歡芒果色,生氣的時候我會抱阿兔(愷弟的安撫物)。」
媽咪:「生氣的時候芒果色跟抱阿兔都會讓你的心情好一點。」(簡述語意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聽懂他的意思)

標明引發情緒的事件和感受
在生活中,愉快或不愉快的時刻,家長可以鼓勵、協助孩子用語言(情緒辭彙)辨識、標視自己情緒。這能幫助孩子覺察、明瞭、認清自己的情緒,並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

午後,2y8m 的愷弟午睡醒來沒有看到媽咪就哭哭,媽咪把愷弟帶來書房,

媽咪:「愷愷要不要跟哥哥一起畫畫? 」
愷弟:「不要。」

媽咪:「怎麼?你不是很喜歡畫畫嗎?」
愷弟:「心情不好!」(標明情緒感受)

媽咪噗哧忍不住笑出來,問:「怎麼了?什麼讓你心情不好?」

愷弟:「因為我剛剛哭哭。」
媽咪:「你剛睡醒沒看到媽咪就哭哭,現在心情不好還不想畫畫。謝謝你讓媽咪知道你心情不好,不想畫畫,等你想畫再畫。」(標明事件)

過了一會兒,愷弟開始畫畫。

媽咪:「哦,你開始自己畫畫了。」
愷弟:「對啊!我心情變好了。」

媽咪:「什麼讓你心情變好呢?」
愷弟:「畫畫讓我心情變好了。」

媽咪:「哦,畫畫讓你心情變好了,謝謝你跟我分享。」(關照自己的心情的方法)

為自己的需求負責並表達出來
我常鼓勵孩子分享與表達,雖然身為心理師,但面對稚齡(3y10m)、有些語詞尚口齒不清的愷弟,常天外飛來一個問 題,或神來一筆詞句,我也很難立馬神會愷弟要說的詞或表達的意思。當我聽不懂的時候,我會說:「愷弟,可以請你再多說一些嗎?幫助媽咪更了解你的意思。」並從愷弟的前後文,生活的脈絡、蛛絲馬跡,探問一下是不是什麼?以下的例子是恩哥上學,我一個人與愷弟奮戰的歷程:

愷弟:「媽咪,坐在後車廂的人叫什麼?」
媽咪:「啊?!」

愷弟:「坐在後車廂的人叫什麼名字?」
媽咪:「後座?」

愷弟:「不是,坐在後車廂的人叫什麼名字?」
媽咪:「貨櫃?拉環?貨車?」

愷弟:「不是,政府的。」
媽咪:「聯結車?砂石車?」

愷弟:「不是,打戰的。」
媽咪:「戰車?坦克車?」

愷弟:「不是啦!」
媽咪:「媽咪累了!先午睡吧!醒來比較有清醒的頭腦可以再聽你說。」

愷弟:「坐在後車廂很多人、政府的、打戰的,叫什麼名字?」
媽咪:「啊!阿兵哥!」

愷弟:「哈哈哈,對,叫阿兵哥!」
媽咪:「你對阿兵哥的印象就是他們都坐在『貨』車廂,然後很多人!」

愷弟:「媽咪,為什麼現在都沒有在路上看到阿兵哥坐在『後』車廂?」
媽咪:「這是個好問題,睡醒才能專心討論喔!另外,媽咪要跟你謝謝,你對媽咪那麼有耐心,當媽咪聽不懂時,你想盡辦法多說一點,也沒有因為媽咪一直猜錯而生氣!這是很棒的特質喔!我知道有些大人與小朋友在這個過程會覺得挫折、生氣、不想再說了!媽咪很欣賞你為自己想知道的需求負責,並表達出來。」

透過同理╱情感 反映表達對孩子的了解
當孩子的情緒被反應、了解、同理,激動的情緒可以緩解,較聽得進去我們的話(有機會介入與引導),較能接受後面 的處理(化危機為轉機),即是「先處心情再處理事情」。

有次恩哥在睡前因為做錯事,被爸比責備並到冷靜區冷靜。恩哥哇哇大哭,爸比斥責他做錯事還哭!恩哥從冷靜區出來後,跑來房間抱住媽咪。

媽咪:「你剛被爸比罵,很難過、想哭,但爸比不讓你哭。」(標明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讓孩子覺得被同理與了解)
媽咪:「你可以哭,眼淚是上帝給我們的心靈洗滌劑,哭一哭,說一說,心裡會好過點。」(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恩哥:「為什麼爸比不要我哭?」
媽咪:「可能爸比成長環境,不太允許男生哭。」(敞開地討論情緒感受和反應)

恩哥:「為什麼?」
媽咪:「以前長輩都不喜歡男孩哭,久了男孩就哭不出來了。」

恩哥:「為什麼?」
媽咪:「爸比不哭,可能聽到看到別人哭會覺得心煩,這個我會跟爸比討論。很晚了,我們要睡前禱告了。」

媽咪聽到恩哥清晰地禱告聲:「主耶穌,求你給爸比眼淚,讓爸比哭的出來。」這下換媽咪想哭了!當孩子的情緒感受能被接納與了解,並能與孩子敞開的分享和討論,孩子雖年幼,也能因著理解而能產生對人的接納與涵容,超過我們大 人的認為。

會關心孩子情緒的父母稱為「情緒教練」,不會反對或忽視孩子悲傷、憤怒及恐懼的表現,而是將不愉快的情緒當成人生的事實,視這些情緒化的時刻為機會,教導孩子生命的起伏與重要的人生課題,進而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