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孩子氣質,適性教養(上)

分享至...

【教養與學習】

諮商心理師 鄭翔好

有些孩子很文靜,有些很活潑,父母該如何適性教養?

美國學者 Thomas、Chess 與 Birch 在 六○ 年代做了有關氣質的研究,研究者檢視這些兒童的活潑程度、規律程度、接受新人物與情境的容易度、對例行事務改變的適應性、對刺激的反應敏感度與強度、是否容易感到高興和友善或不快樂與不友善、以及執行一項任務是否會堅持或容易分心。

先天的氣質與後天的教養
研究指出氣質是天生的,且大部分來自遺傳,孩子能否健全的適應關鍵在於「適配性」,亦即後天環境(尤其是父母的教養)之要求和限制和孩子的氣質一致與否。以下將認識先天的氣質面向,以及父母可以做的後天教養。

一、活動量
有些孩子活動量較低,可能會因為做事「慢吞吞」、看起來「無精打采」、「懶懶散散」,而招來大人責備。從接納與欣賞角度來看,孩子的「沉靜」、「從容不迫」,父母會比較願意帶這樣的孩子參與社交活動,得到讚美的機會也多。

有些孩子天生活動量比較高,甚至在媽媽肚子裡就是好動寶寶。活動量高的孩子,他的身體需要比較多的活動,很容易讓大人覺得他「調皮搗蛋」、「坐不住」。

接納孩子的氣質,欣賞孩子的優勢
4 歲的愷弟是個活動量高的孩子,常處於「精力充沛」與「充滿活力」的狀態,實踐了「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運動場」的概念,總能就地取材成為他「活動筋骨」的運動器材,有洞就鑽、有溝就跳、有欄杆就把身體釣掛上去(如:公園入口阻擋車子進出的鐵架)、有坡就爬(階梯旁不是給人爬的坡)、有高處就往下跳、花圃的低圍牆更是愷弟訓練自己的平衡木。

因著日常有這麼大量自主練習肢體活動的機會,愷弟手腳協調性特好,恩哥與其他小哥哥們都發現,年幼的愷弟所展現的攀爬能力與膽識有時還略勝他們一籌,這些成功挑戰的正向經驗也累積愷弟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認識與自信。

培養孩子學習自我克制與調整的能力
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我會讓愷弟去探索、挑戰各種身體動作的可能性,然而在較靜態的上課場合,則須培養孩子的「自我克制」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愷弟還沒上幼兒園,每週一次 1.5 小時的主日學,是培養愷弟適應靜態上課的友善場域。

為了減少愷弟在主日學教室施展飛簷走壁、鑽天入地、飛躍羚羊等技能而驚動到老師與同學。我嘗試與調整:
① 在主日學上課前先帶恩哥愷弟去公園玩耍、騎車、爬坡等,先滿足孩子高活動量的需求並消耗旺盛的體力。
② 在進班前和愷弟信心喊話:預告與討論,並和愷弟再次確認椅子與桌子在教室的用途(非運動器材)。
③ 在愷弟以尿遁之由竄逃後,再帶愷弟進教室、陪伴愷弟上課。

在媽咪與老師循循善誘、包容與等待下,愷弟最近會主動幫忙老師拿點名板成為老師的助手,也能和麻吉出來上廁所、跑去看一下哥哥上課後,能自動回教室,並能獨自完成全部的課程。每當愷弟在教室裡的自我克制、適應與合作的能力和時間有進步一點,我就會給予肯定、鼓勵與欣賞!愷弟也會對自己的突破感到興奮與成就感!

父母的調整,找出與孩子氣質共處的方式
我蠻羨慕有些媽咪能帶孩子跟朋友約在優雅餐廳用餐或喝下午茶,然後孩子可以靜靜的坐在餐桌旁玩貼點點或畫畫。當我一打二,帶兩個高活動量的男孩外出用餐時,吃個飯像在打仗、上菜後立馬席捲餐桌,我們家用餐時間常常比等餐時間短。

為了避免我的身體淪為孩子的鋼管或攀爬架,當我帶孩子赴約時,我會選擇約在親子館、運動場、公園、社區中庭或爬山!讓孩子的活動需求與我的聊天需求都能被滿足。

二、規律性
規律性較低的孩子,令父母「難以預測」孩子的作息,父母在照顧上與建立孩子常規上需要比較費心與多些時間,特別是在訂定孩子的生活作息,就需要有些彈性。然而這樣的孩子個性較隨意,也會比較「有創意」與「有彈性」。

規律性高的孩子,他們的飲食、睡眠,甚至排便等作息都很規律,父母照顧起來較輕省。但在有些變動的情境,無法配合日常的規律時,當孩子仍相當堅持熟悉的「規律」與「順序」時,就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很「龜毛」、「囉嗦」。

找出因應孩子氣質的教養方法
對於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日常可以做的因應方法:

事前的預告
如果父母知道會有變動的情境,可以事先和孩子「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面對可能的變動,雖然孩子聽到的當下可能會覺得疑惑、生氣或不滿,接納孩子面對變動出現的情緒反應,可以幫助與陪伴孩子走過調適的歷程。

事先和孩子討論與選擇
我們家的睡前儀式有說故事時間,隨著孩子成長,恩哥會想在睡前玩桌遊或手作,就會用掉了原本說故事時間,愷弟雖然和恩哥玩得很開心,但沒有在睡前讀繪本,還是很不能接受。當我觀察孩子在睡前從事最近喜好的事,我就會先問:「現在是說故事時間,你們要選擇說故事還是繼續玩手上的撲克牌?如果你們選擇繼續玩撲克牌,等一下就沒有讀故事,直接睡覺喔。」孩子想一想會告訴我他們的決定,當他們決定了,就可以接受自己選擇的後果。

增加孩子的彈性度與變動的接受度
說故事時間是我們家的睡前儀式,從原本讀繪本的形式,我逐漸加入孩子喜歡、好奇的元素,如:
① 我會用工作的牌卡來作故事接龍,孩子覺得很新鮮有趣。
② 有時候我眼睛很疲勞,我會先和孩子商量,今天的故事時間改用熄燈躺在床上大家一起創作故事。
③ 孩子也很好奇我小時候的趣事或成長的經驗。我們保有「說故事時間」的規律,但其形式與內容,增加了許多的彈性與不同的組合的變化性。

三、趨避性
趨性高的孩子,對新的事物、新刺激或新環境會主動接近,有時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莽撞」與「衝動」,會擔心孩子忽略安全,發生危險。

避性高的孩子在面對新的學習、事物或環境,會先說:「不」,當父母看到孩子試都沒試就拒絕,會覺得孩子太「膽小」與「畏縮」,會擔心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也會對孩子顯得不耐煩。

看優點的眼光
從優點的眼光來看,趨性高的孩子是「充滿勇氣」與「勇於嘗試」的。父母除了欣賞與支持孩子勇於嘗試的行動外,也可以在日常教導孩子分辨、自我保護與危機處理。幫助孩子在享受勇於嘗試的過程,也學習自我保護的能力與方法。

避性高的孩子的優點是「小心謹慎」與「保守」。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耐心的等待,他們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觀察與心理準備,雖然避性高的孩子「暖機時間」較長,當他們準備好、願意嚐試與行動,他們後來的表現仍然可以很出色。

恩哥比愷弟大兩歲,但他一直不敢挑戰攀爬架,常爬幾下就下來了,就算我和爸爸在下面保護他,他仍不敢。到了恩哥讀幼兒園大班約一個月後,我發現他在學校的攀爬架爬得很好。恩哥說:「老師每天都帶我們來操場運動,我會觀察很會爬的同學怎麼爬,看久了,我也自己試試看,我現在就會爬了!」

當父母能認識孩子天生的氣質,透過後天的教養,欣賞孩子的優勢、接納有限,從我們自身的調整,讓孩子經驗到父母的彈性,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與自我調整的能力,發展孩子健全的自我概念。

參考資料:
周玉筍 (2015):情緒敲敲門。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楊俐容 (2018):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