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孩子 特別的體驗

分享至...

【特殊教育】

妥瑞氏症、體驗教育老師 朱啟仁

小小孩走不到五公尺,就開始要哭、要抱,兩天的體驗課程,要如何進行下去?

應朋友之邀,我開始接觸孤兒院幼兒團體的體驗課程。這一次,我負擔的是兩歲以上可步行的孩子,男女加起來有三十人,其中,分成國小三年級(含)以上一組(大組),國小三年級以下為一組(小小組)。

約法在先—大人學習放手
我們選擇的地點是龍洞,攀岩者的聖地。要進到第一個攀岩點(專業人士稱之為校門口)前,必須經過一群大小石頭林立的曲折路徑,所以我們事先場勘四次,確認可以走路的孩子,都能走到校門口。

出發前,我們特別為孩子穿上厚鞋子,也叮嚀老師與生輔員,不要插手小小組的前進。老師可以告訴他們該怎麼走,可以拉他們一把,但不可以牽也不行抱。因為這些孩子大多沒有親生父母,甚至遭到棄養,生命經驗中,非常缺乏依附關係,所以,當有人提供關懷時,孩子時常會抓著不放,也要的更多。老師及生輔員不能只憑著愛與熱心,因為不停給予也會耗盡能量。給予是對的也是需要的,但要適當。若給的過多,會造成孩子的停滯;給的不足,孩子容易再次受傷。

一路哀號遍野
大組不到三十分鐘就開始攀岩體驗,但小小組走不到五公尺,就有人要抱抱。剛開始勸導與鼓勵還有用,不過一會兒,小孩就開始耍脾氣,哭鬧著不願意前進。老師與生輔員本來還有耐心,到最後都一起哭,因為不能直接協助,讓他們很痛苦。少部分老師與生輔員被勸離,還有幾個躲在旁邊偷看孩子。

短短不到二十分鐘的路程走兩個多小時,只能用「哀號遍野」、「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從石林地獄,來到海岩天堂。因為都是第一次到這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早被壯闊的風景給震撼了。

要孩子找地方坐下休息時,許多人就直接坐在大太陽下,不知道要去找一個比較陰涼的地方。而我總相信,「生命自有出路」,尤其是孩子;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當沒人理會他時,他們會有自己的辦法。不到十分鐘,熱到受不了的孩子就自己移動身體,往陰涼地方去了。

孩子展開笑容
開始攀岩時,小小孩以為可以進行和大組一樣的挑戰,所以不肯爬矮的岩壁,言語說不清楚就開始耍賴。我告訴他們:如果爬得上去我所指定的大石頭,就可以和大組一樣爬高的岩壁。孩子同意,於是開始進行挑戰,但爬到較高難度時,就知道真的不容易了。我希望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還沒進入適當的狀態。」

接著進行跳石頭的遊戲,由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距離越來越遠,石頭的高度也相對提高。我看見孩子越來越展現信心與笑容,而孩子們的笑容,也帶來了老師與生輔員的笑容。

回程路上再度提醒老師與生輔員:只需鼓勵及引導孩子,千萬別提剛剛來的過程。結果孩子表現判若兩人,來時哀號遍野、慘不忍賭,回程時反而是大人們驚叫連連,因為孩子已經學會「走路」了,又蹦又跳的到了出發點。

孩子進步了
隔天是浮潛,一樣的地方,但穿的不是厚布鞋而是止滑鞋。一方面是為了在海岸邊防滑,二方面是要比較昨日在石林中的差異。

當孩子再次走上石林路上時,由大的先走,小的殿後,小的有稍微楞了一下,但隨即邁開步伐往大孩子的身邊靠去。他們不像昨天的退卻,證實了生命經過學習後,遇到類似的狀況,就會有效的運用。他們沒有靠向大人卻靠向大孩子,證明孩子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不會有人幫忙。因為不論如何哭鬧,大人只會在一旁鼓勵與陪伴,絕對不會伸手給予援助。

經過校門口後,孩子慢慢停下跳躍的腳步,因為他們不認識接下來的路。這是人的生存本能─防衛機制,尤其是這樣背景的孩子。我們帶著他們前進到海邊,路上他們還模仿(學習)不同的成人走路的方式,而教練也刻意縮小腳步,學習孩子的邁步─時而挑戰孩子們的極限;時而讓孩子輕鬆度過,目的就是不讓他們發現走這段路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走路雖然是達到目標的方式,但遊玩的方式卻讓孩子更享受其中的過程。

勇敢跳水,與大自然合一
我們刻意選擇擁有內海的海岸,岸邊有一處可以走下水的地方,也有直接跳下海水之處,我讓孩子自行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孩子想要跳水,有些孩子不敢。我期待他們跳水,希望他們願意更多嘗試新的體驗。示範後,有的願意,有的不敢。但是,看到別人嘗試後,慢慢有更多孩子加入跳水的行列。

跳水說來容易,也不過三米,還不到一層樓的高度,但強烈海風吹蝕下,海浪擊打沿岸的巨大聲響中,這樣的心理壓力不是孩子相互鼓舞,成人陪伴扶持可以克服的。所以願意主動跳水,以及第一次就跳水的孩子,入海後的其他活動,往往都是比較願意或是主動探索。

全都入水後,我們將孩子拉在一起,仰面向天徐徐漂浮。孩子剛開始非常緊張,但是,他們很快抓到訣竅─像一塊浮木,冉冉飄著;反觀老師與生輔員,多數依然抓不到要領。因為孩子是天真的,思慮又比成人少,這樣的性格最容易與大自然合而為一,而成人大多以知識取代自然律。這樣漂浮有助於孩子的腦內平衡,因為在漂浮的狀態中,孩子身體任水載沉載浮,使中耳的作用提升,直接刺激大腦與小腦的發展。又因為在水中,彷彿回到母體的羊水裡,整個心理也會和這個天地,產生新的依附關係感。

結束課程後,有些孩子體力已不支,我們讓有體力的孩子先走,體力不足的留人陪伴(比數是一比一),當孩子承受不住時,教練會將他背回出發點,因為考慮孩子的安全,有時需要對孩子直接伸出援手,以免這個正向的戶外探索教育課程變質,讓孩子心理受傷,蒙上陰影。

孩子的改變
課程的第二日一早,我看到孩子快速吃完早餐,主動收拾自己的行李,雖然行李是簡單的,但對這群孩子而言,卻是件天大的事情。

課程最後一日,有幾個孩子出乎我意料,以前,他們明明會穿鞋子,但只要有成人在,就不肯自己穿,若不幫他們,就會發生許多狀況,其中有兩個孩子已經兩年有這種現象了。但浮潛結束要脫鞋子時,他們竟然堅持要自己脫(溯溪鞋濕掉後更難脫),只是兩日的課程有如此大的改變。甚至院方還告訴我,回到院內後的第二天,孩子大多不賴床,這些改變確實不是在院內可以做得到的。

這一群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就退卻,緊抓著援手不放。感謝的是,雖然少了原生家庭的保護,生命總會找到出路。藉著這樣的體驗,孩子發現,其實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知道身邊有一些關懷的力量,守護著他們走困難的石頭路。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