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停不下來! 談「強迫症」

分享至...

【特殊教育】

暖昀聯合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柯乃綺

強迫症屬於慢性疾病,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症狀會完全消失……

什麼是「強迫症」
主要症狀是不斷重覆不想要出現的想法、意念或行為,就算努力抗拒也無法停止,並引發自己很大的焦慮感。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V, 2013)的診斷標準如下:

症狀的發生
常發病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也有學齡前或學齡期即發病的兒童,一般發病年齡男性約在 6~15 歲,而女性約在 20~29 歲,多數的初發症狀為逐漸產生。強迫症的發生率約為 5%,而約有30% 的強迫症成年患者表示,在其幼年時期即有類似的症狀出現,但沒有特別注意。研究顯示,兒童早期發病者將會影響其發展與學習。

強迫症屬於慢性疾病,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症狀會完全消失,但大部分個案的症狀則是起起伏伏。症狀的惡化與否常與外在壓力、環境改變與心情變化等因素有關。約有 15 ﹪個案的職業及社會功能會逐漸退化。

預後不良的因素可能為:合併有人格違常、嚴重憂鬱症或躁鬱症;不配合醫療處置;嚴重的家庭問題;固著的強迫思考或行為影響;因沒有外顯的強迫行為而忽視其嚴重性。

成因與影響
成因目前並未十分清楚,但多數研究推論與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失衡有關,也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而近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強迫症起因於生物(體質)因素。

大部分的強迫症個案,了解自己的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並不合宜,初期會努力地摒除不適當的強迫思考,並防止出現強迫行為。但在試圖抗拒強迫症狀時,個案會感到越來越高漲的焦慮感,反而在出現強迫症狀時,焦慮感就會降低。

因此,許多人雖可在工作或上學時,數小時內控制強迫症狀發生,但在數次對抗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失敗後,個案即會放棄,不再有對抗的動機,反而將症狀變成生活一部分,導致費時的儀式行為佔據大部分的生活時間,最後無法外出參與其他活動。

如何幫助「強迫症」的孩子
藥物治療
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Anafranil, Prozac, Luvox, Zoloft……)等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減輕強迫症的症狀,但有時亦須合併其他藥物使用,才能讓療效更好。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首先讓個案看見或碰觸引發症狀的物件或情境,然後使用各種方法防止個案做出清潔、檢查等重複行為。但過程中須同時施以放鬆技巧訓練,並給予個案解釋、撫慰、鼓勵等語言,讓個案逐漸改變想法及行為。

另外,強迫思考常會不斷在個案腦中出現,則必須使用思考暫停法或思考轉移方式(一旦出現強迫思考時,就以其他事情或想法來阻止或替代),讓個案練習克服症狀。

這些治療方法都須由心理專業人員從旁加以協助,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兒童/青少年期的治療
先評估、了解孩子的特質,再藉由家庭、學校和醫療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在心理治療上,必須適當引導孩子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並設法逐漸減輕焦慮感,而適當的藥物治療,也會對減輕症狀有所幫助。研究顯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同時並行,可得到最好療效, 約有2/3 個案的病情在一年內會大幅改善。

正確了解「強迫症」,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才能將其症狀對孩子發展與學習的影響減到最低。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