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和考試的聯想

分享至...

【理事長的私房故事】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作業,真的寫得越多越好嗎?
考試,一定要有標準答案嗎?

我早年開始在大學教書時,最喜歡在課堂上跟學生互動,學生們的提問總是會給我很多新的挑戰和想法,常常上到欲罷不能。

考試、作業也是老師的壓力
但是我不喜歡考試和批改作業,一班四十幾位同學,若是考試題目有標準答案,我就得看四十幾遍相似的答案,而且要仔細抓錯挑毛病,才能比個高下。

作業也差不多,基於以往經驗,學生通常以「苦勞代替功勞」的心態,以為多寫就會高分,偏偏我的學生大都很用功,所以我也需要在很多的字句中自己找重點,真是不太好玩。

考試和作業都是尋常的評量方式,老師教書辛苦,總要「驗收成果」,看看學生有沒有好好聽,牢牢記,而且,據說,如果老師在學期初,就表明這門課沒作業還不考試,學生就會軍心渙散,不打算好好學習。

皆大歡喜的題目
我當學生的時候,對這些評量方式沒有好感,總覺得這些標準答案呈現不出我的學習成效,但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只求過關,胸無大志;沒想到後來當了老師,成了要給別人打分數的人,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原則,我往往試圖來點不一樣的考試。

既然非考不可,就出些別出心裁的題目吧,例如,在輔大上「兒童文學與韻律」課時,期中考題是請同學當場寫個圖畫書故事,我事先想好題目── 沒有聲音的運動會、賣鏡子的小白兔、床底下的貝殼等等,考試時當場公布在黑板上,讓同學自己挑一個題目,在兩節課 100 分鐘的考試時間內,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當我在考前一週說明考試形式時,同學一開始很驚慌,因為未曾有過類似經驗,隨後就轉為興奮,既然無從準備,就不必臨時抱佛腳,都靠平時上課時的專注和課外的主動閱讀,而他們本來就是聰明靈巧、喜歡挑戰的學生。

考試時,沒有一個人寫不出來。結束後大家開心的交換故事,而閱卷更是非常愉快的事,我可以一口氣讀到四十幾個故事,雖然題目一樣,卻有截然不同的精彩情節,真是太有趣了。

考出經典好故事
其中,我把呂藹玲寫的「沒有聲音的運動會」推薦給信誼基金會出版,至今仍是經典好故事。

我和藹玲一直保持聯繫,也鼓勵她繼續寫故事,她試了又試,很抱歉的說寫不出來,我說:「妳真的是有天分啊,當年 100 分鐘都可以寫出那麼精彩的故事,一定沒問題啦。」她說:「可是,可是那是考試!」我才發現原來「壓力」真的可以激發潛能。

直到如今,我有時也會出些有創意的試題或作業,然後,等待著,等待著,學生們真誠的跟我分享他們學習的心得和成長,咦,我是否太善待自己了呢?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