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是”感恩”的季節

分享至...

【母親節專題】

諮商心理師 張綺瑄

在家庭結構複雜的今天,要怎麼帶領不同生命經驗的孩子,共度母親節呢?

「母親節快到了,你要送什麼禮物呢?」母親節是朋友間問候的話題;是百貨公司促銷的機會;是餐廳一位難求的日子;是學校鼓勵學生表達感謝的教育機會。然而,對一些人而言,卻是想要逃避、不想碰觸的節日。

在母親節這日子
當學校舉辦相關慶祝的活動,當周圍瀰漫歡慶母親節的氛圍,對失親、單親,媽媽不在身旁的孩子,是不可言喻的重量。顧念這些需要同理的孩子,真的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事。

感謝照顧我們的人
因此,帶領母親節活動時,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老師首先要重新定義母親節的意義,例如:「母親節,是一個對照顧我們長大的長輩表達感恩的季節。照顧你的可能是你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或其他長輩。」一開始的引導,就把對象擴展為在成長過程中,照顧自己的家人,而非聚焦在單一的母親角色,讓各種家庭背景的學生都可以投入此活動,也避免觸碰學生心中的痛處。

畢竟,班級活動是一個團體的時間,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個別需要。在思考活動指導語時,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和老師上課的主題,產生正向連結是引導學生的關鍵。而當學生覺得這個活動和自己的經驗互相呼應,就能夠自在地投入活動。

主動回饋愛我們的人
除了一開始的引導語,適時用真實小故事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因著故事的情境引發正向情感,受到鼓勵而提升投入活動的意願。例如跟學生分享:老師自己曾在母親節,收到一張學生自製的卡片,當時真的充滿驚喜和感動,我非常珍惜,一直放在自己桌上。

同時,老師也可以示範表達自己對某個長輩的感恩,透過生活中真實的故事,讓學生注意到即使是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小事,都可能帶著情深意重的關愛。讓學生自然進入情境,也打開學生感恩的視野。當學生感恩的體驗不斷湧入內心,被關愛的感受和表達感謝的動力也會提升。

體貼的認同
當然,若仍然有學生因為媽媽不在身邊,而顯得情緒波動,老師只需走到身邊,以關愛和微笑,輕聲問候即可。若是真的無法投入活動,無需勉強,「沒關係、慢慢來,不急。」老師穩定接納的態度,通常可以慢慢平復學生的情緒。

事實上,單親、隔代教養等多元的家庭結構愈來愈普遍,教育部在幾年前也新增「祖父母節」,以符合目前社會家庭結構的變遷。如何在團體的課程中,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在轉變中的社會無疑是一個新的課題。

商品購買

教案下載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