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不淘氣

分享至...

【親子教育】

職能治療師 鄒佳和

情緒上來時,先來一個 Time out 的時間,讓心情有個冷卻的機會,找到更合理的解決辦法!

還記得前些日子,網路影片〈淘氣毯〉火紅流傳(過度鬧情緒的孩子,利用淘氣毯來冷靜一下情緒),頓時引起眾家長的討論。畢竟以哭鬧為手段要脅家長就範的,不只是影片中孩子的特技,而是每天都在各家庭中上演的戲碼。

什麼是淘氣毯?
看過影片的你,也許注意到影片使用「淘氣毯」的方法,其實就是認知行為治療中暫時隔離 (Time Out) 的技巧。也就是提供一個隔離的空間,讓孩子離開混亂的現狀,冷靜、思考或討論剛剛發生的脫軌事件,順利的話,幾次後就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合適的行為。

這中間必須注意幾個細節:隔離空間必須明確、簡單、無雜物,可以像淘氣毯一樣是一張毯子,也可以是一張椅子,甚至是角落裡的一個小圈圈。隔離過程中,執行者(多半為父母)不能帶太多情緒(不要一直責罵孩子,請就事論事),隔離時間依孩子的年齡來調整,如:兩歲隔離兩分鐘,三歲隔離三分鐘。(對年齡太小的孩子來說,隔離太久是沒意義的,搞不好冷靜到一半,孩子就忘了剛剛的事了)

最好可以有明確的隔離時間指標,看得懂時鐘的孩子,可以讓他看著鐘知道自己該冷靜多久,看不懂時鐘的孩子,可以設定好的鬧鐘,等到鈴響了就可以結束。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隔離時間過後,請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試著跟他討論剛剛發生的事。經過隔離,孩子應該已經冷靜了,這時再想想先前的事件,經由討論才能做出一個結論,深刻記下自己的不對,避免下次再犯下一樣的錯誤。(一樣要提醒家長,不帶多餘的情緒)

讓孩子練習情緒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哭鬧不止的情緒反應會隨年齡漸長漸漸減少,因為原始情緒控制,已從邊緣系統漸漸轉由大腦前額葉管理,這是理性增長的表現,雖說這是成長過程,卻也會因教養方式不同有程度的差異。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學校習題,越是嘗試努力,得到的進步就越是可觀。

當孩子被父母管教、或被大人的情緒嚇到,而誘發孩子的情緒時,孩子被情緒蒙蔽了,聽不見也看不見真正的問題,隔離法執行後的討論,就是要讓孩子了解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平心靜氣後的談話,孩子也才能知道到底犯什麼錯,所以一段時間的冷靜,就成了解決問題最好的良藥。反覆練習後,不僅看到孩子的脾氣被磨圓了,也漸漸感受到孩子越來越成熟了。

避開惡性循環
上述的方法說得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卻是不容易,就連筆者自己對家中孩子,執行隔離法也是常常不捨的。

但還請記住,管教孩子一定要避免的是錯誤的惡性循環。每一次打罵後,家長多少都會有些自責,也許是心疼孩子,也許是覺得自己教得不夠好,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給孩子的標準訂得太高,於是產生了矛盾的心態,最後形成罪咎感。之後在不知不覺中,多少會降低標準來容忍小孩,先前要求的行為標準,就這樣有意無意地蕩然無存了。

隨著孩子不穩定的行為問題,家長努力容忍下來,直到忍無可忍時,情緒又再次爆發,接下來又回到打罵的循環中了。

仔細看〈淘氣毯〉的影片,裡面的家長是不是也這樣的循環呢?孩子塑造新的合適行為是不容易的,同時陪伴在旁邊的家長更是煎熬,一旦過程中的標準搖擺不定,也許家長獲得短暫的心安,卻讓整個過程延長,甚至遙遙無期看不到終點。

接納孩子的特質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倔強的行為、脾氣也是。當然,某些程度上跟天生個性有關,「有些孩子睡得好、吃得好,可我家的為什麼就是得哄半天?」「我的孩子為什麼特別怕生,一見陌生人就哭,上幼兒園還得演十八相送的情節。」老實說,療育真的沒辦法完全改造一個孩子,成為人見人愛的萬人迷,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只是羨慕他人家的孩子,卻也容易忽略自己孩子的特點,其中更要避免在比較之中,無意間傷害自己的孩子。親子間的相處是互相的,生下來如同一張白紙的孩子,得全然接受家長從飲食到生活作息的預備,天生較為敏感的孩子,若因為不適應,常處於哭鬧的狀態,相信也會令家人傷透腦筋,教養過程中,親子無意間相互累積壓力,久而久之,這關係怎麼會輕鬆自在呢?

尊重孩子個別的差異,留心孩子成長中細微的變化,適度調整,這樣教養也許就不會讓人摸不著邊際了吧!

如果家中已有個無法掌握的小野獸呢?請耐著性子,一步步漸進改變他,抱著一步登天的心態只會造成更多的衝突。或是請教您身邊可及的職能治療師,相信會有改變的。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