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與剎車-和青少年的溝通

分享至...

【生命教育】

華人地區家庭事工講師 林素娟

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想做自己,爸媽該如何做,才能同理又幫助呢?

怎麼做才能止住嘮叨?
原來品學兼優的小誠上了國中以後,漸漸的把媽媽的叮嚀當作耳邊風。看見小誠的轉變,擔心的媽媽更使勁地說道理給孩子聽,更認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沒想到孩子卻沉溺在網路小說的世界,功課直線下落。

小六的小真,受不了媽媽的嘮叨。有天和媽媽一起等電梯,突然轉頭對媽媽說:「電梯快來了,妳要小心,手上的鑰匙不要掉到電梯的縫隙裡,那個縫很深很難撿。」「電梯來了,妳趕快進來,不然會被電梯的門夾到。」「快按六樓!」媽媽莫名其妙地按了六樓後;「現在是一樓、二樓、三樓……快到六樓了,妳要快點出來,不然衣服會被電梯的門夾到。」媽媽出了電梯,生氣地大吼:「妳幹什麼啦!」小真對著媽媽說:「妳不是每天都這樣對我說話嗎?」

孩子在小學四年級以後,就想獨立做自己,我們卻還是常用幼兒園的方式來對待他。其實,爸爸媽媽也要和孩子一起長大,克制只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就要講大道理的衝動。最好能事先想好智慧、溫馨、簡短的話,再慢慢回答,避免引發無謂的衝突。

有人建議小誠的媽媽見到孩子的行為脫序時閉口不言,先忍耐一天。媽媽說:「看到孩子沒照自己的期待來做事,真的就火冒三丈。」這一天的冷卻真的很痛苦,但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她願意試著忍耐閉口三天、一個禮拜、一個月……,甚至將孩子交給先生陪伴。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孩子居然慢慢回到正軌,小誠的媽媽覺得太不可思議。

孩子的行為,支持還是不支持?
高二的品嘉告訴爸爸:「我要騎腳踏車到臺北的 101 大樓跨年,然後晚上住在同學家。」爸爸心想:「跨年人擠人路途又遠,騎腳車豈不自找麻煩?」但是看兒子心意已定,便說:「麻煩你到了和離開 101 大樓,以及到了同學家,都打個電話給我報個平安。」孩子欣然答應。第二天回家後的孩子累癱了,睡了兩天,跟爸爸說:「以後我再也不要去跨年了!」

國三的新祐打開皮夾告訴媽媽:「這兩條橡皮筋,是我喜歡的那個女生綁便當的,我要好好珍藏。」媽媽說:「我廚房有很多橡皮筋啊。」「不!我只要這兩條。」

幾天後,媽媽去接兒子放學,兒子拉著媽媽到一旁:「她走出來了,就是左邊最高那一個。」「哇,長得很不錯哪,比你小學喜歡的那個還美。」每一天新祐都會唱不同的情歌給媽媽聽,問媽媽哪一首好聽,媽媽每次都說:「都好聽。」一個月多後,兒子說:「我打聽出來,她的爸爸是醫生。」一週過後媽媽說:「我覺得這個女生不錯,你說醫生的女兒會嫁什麼樣的人?」「嫁醫生啊,可是我不想當醫生。」又過了半個月:「媽,我看算了,還是不要想她好了。」媽媽這才安心不少。

青少年需要透過冒險確立自主性,青少年老是想自己開車上路,猛踩油門;父母卻急著在一旁忙煞車,車子反而冒煙原地打轉。父母不如設身處地的多聆聽、陪伴、瞭解狀況,知己知彼才能創造多贏;千萬別把他們推出家門,受社會負面風氣的影響。

如何做好空窗期預備?
小六的兒子:「媽,我不要讀妳說的那個國中,我想和我同學讀同一所。」

小五的女兒:「媽,妳不要幫我買衣服了啦,同學都笑我好土哦!」

高二的女兒:「媽,學校廚餘都是我在倒,好累喔!不要再叫我去倒垃圾啦!」

高三的女兒:「媽,妳感冒多休息喔!我同學心情不好,我想去她家陪她。」

大二的兒子:「我這兩個禮拜都不在家喔,我們班上要騎腳踏車環島。」

大四的女兒:「上了研究所,我就搬到學校附近住嘍。」

青少年正是拓展人際關係的時期,從以家人為中心轉為以朋友為重心。其實他們想擺脫的不是家庭,而是兒童的角色。

孩子長大後,父母常會自覺是兩隻孤單的麻雀,留在空蕩的鳥巢裡,但請繼續用愛的語言(註)支持孩子,調適自己生活的重心,陪伴孩子,讓他們自信踏上自己的道路。

 

註:相關愛之語文章可參閱:
1.《彩虹月刊 183 期》〈我的家庭真可愛—和孩子談情說愛〉,2016 年 4 月。
2.《彩虹月刊 190 期》〈發現孩子的愛之語〉, 2016 年 11 月。
3.《彩虹月刊 190 期》〈愛,我願意〉,2016 年 11 月。
4.《彩虹月刊 193 期》〈用對方法,讓親子關係更好〉,2017 年 3 月。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