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孕到呱呱落地-胎兒到嬰兒的生命教育

分享至...

【生命教育】

前課程發展部主任 鍾美慧

新生命從受精卵開始,所以,生命教育從胎兒就能開始……

小梅是個安靜的女孩,因高中課業壓力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有輕生念頭,經心理醫師做家庭會談後,得知小梅是在母親未預期懷孕下來報到的,因此母親在懷孕初期,心裡非常抗拒,也曾有墮胎念頭……

小英內向、害羞、常感到孤單,只要別人對她大聲說話,就會感到恐懼。原以為是天性使然,後來才發現與童年經驗有關,因為媽媽沒時間照顧她,總讓她孤單躺在嬰兒床,只要哭了,重男輕女的阿嬤就會大聲斥喝她……

雖然科學仍未證明胎兒是否能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情,但許多實驗研究已證實,母親的情緒、想法會直接傳達給胎兒。許多人以為,嬰兒只要讓她吃飽、睡飽就好,不太需要理會,但研究告訴我們,嬰兒的成長歲月造成的影響,可是一輩子的。

從生命教育的觀點,一個孩子的靈性與人格的形塑,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那麼父母要如何給予從懷孕到呱呱落地的孩子生命教育呢?

胎兒的生命教育 
準媽媽保持好情緒 
嬰兒氣質一半來自遺傳,一半來自環境,所以準媽媽的好情緒間接形塑孩子的氣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葛拉佛教授研究,孕婦若處在高壓下,會分泌大量荷爾蒙可體松(hormone cortisol),造成嬰兒出生後至十八個月的平均智商,比低壓力孕婦生的嬰兒還低,且成長後的性格也容易緊張、憂鬱和膽小。

奇美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蔡幸君表示,只要孕婦情緒好,就能分泌好的荷爾蒙腦內啡(endorphin)(有助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這些荷爾蒙會進入母體血液中,透過胎盤、臍帶傳到胎兒,產生和媽咪一樣的情緒反應,所以,準媽媽需要準爸爸提供足夠的陪伴與關懷,使準媽媽有好心情孕育腹中胎兒。

常與胎兒進行對話 
美國人類大腦潛能開發研究所的創辦人,格連 ‧ 杜曼博士在將近六十年的臨床醫學研究中指出: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很早就開始學習了,胎兒對聽到的聲響,尤其是媽媽對他說的話都有反應。國外產前教育研究結果表示,胎兒對外界激勵行為的感知體驗,將會長期保留在記憶中,並對其未來的個性、體能和智慧產生影響。胎兒四個月已有聽覺,準爸媽可以常跟寶寶說話,透過溫柔聲音及撫摸肚皮,寶寶可感受到愛,也能刺激腦部發育,有助日後的語言、情緒、親子關係的發展。

0-1 歲的生命教育
滿足生理需求
0-1 歲的嬰兒吃喝拉撒睡是基本需求,規律作息有助其健康發展。有一派學者認為嬰兒隔四小時哺乳一次,但後來研究發現,每個孩子需求不同,母親只要找出自己孩子的作息時間表即可。四個月後,除母乳外,尚需增加適齡的副食。

滿足心理需求
當寶寶呱呱落地後,他經驗到一個溫度驟降且明亮的世界,一切對他都是陌生的,所以新生兒需要盡速回到母親的懷抱,讓他聆聽熟悉的心跳聲,感受母親的溫暖,使他感到安全與愛。

卡斯提立諾在一九九七的報告指出,母嬰健全的接觸,對嬰兒日後身體、神經生理和心理系統是有益的。所以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大力推動母嬰同室。國民健康署以「全國母乳哺育調查資料」分析,結果發現產後實施「母嬰及早肌膚接觸」及「母嬰同室」的婦女,產後 6 個月進行純母乳哺育較未實施者,成功率高出近 2 倍。

0-1 歲的嬰兒,主要發展任務為信任感的建立。所以當他們有需要時,父母應及時給予滿足與安慰。經常擁抱、溫暖眼神、輕聲說話、對他微笑及穩定的照顧關係,可培養孩子安全的依附關係,使其成長後有能力對他人與世界建立信任感、親密感與合作關係。

尊重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養
嬰兒氣質可分為容易照顧的嬰兒(作息規律、愉快、易接納新經驗);困難照顧的嬰兒(作息不規律、多負面情緒、不易接受新經驗);慢啟動的嬰兒(活動量低、反應弱、不快樂、新經驗適應慢)。

研究發現,環境和氣質相互配合,能使孩子產生較好的適應行為及人格特質。例如:活動性較低的嬰兒,父母須先提供安靜、自在的環境,並慢慢以口語引導他探索環境。而活動性高的嬰兒只需提供安全環境,陪伴嬰兒自由探索即可。困難照顧的嬰兒如果採取強勢教養,可能會增加其反抗行為,但面對嬰兒的負向情緒與行為,父母仍表現出溫暖回應的態度,並保持和樂的家庭氣氛,嬰兒的困難行為將會逐漸減少與改善。

嬰兒自三個月開始,便能以各種方式表達他的感覺與反應,成人若能正確解讀,將給嬰兒帶來正向情緒並學習良性互動。 所以 0-1 歲的生命教育須從了解自己孩子;並提供適性教養開始。

從受精卵至 1 歲的小生命,是生理、心理、社會意識等方面的覺醒期,如能讓小生命得到最適當的愛與滿足,就能對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寶寶最大的學習方式是模仿父母,所以父母在孕育生命的同時,也應是自身生命成長的另一個里程碑。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至...

You may also like...